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与历史使命
2014-11-10郭湛
郭湛
人是一种现实历史的存在。我们共同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共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这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风云际会,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每一个有历史感的中国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李瑞环同志常说:“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作为历史的人,我们要能够自觉地参与历史创造,就要有自觉的历史意识。这是历史的人的历史自觉,有这种历史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现实历史过程,做好我们该做并能做的事。
初级、中级、高级: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
现实的人的历史自觉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外向的对于客观历史环境和条件的自觉;其二,内向的对于主体自身能力和使命的自觉。这两个方面汇集在一起,有一个问题突出出来,就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在哪里?这个问题实质是要表明,我们依托怎样的时空条件,在做怎样的历史事业。通常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是一句话:“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回答在总体上是正确的。
以中国长期处于一个“阶段”来回答当代中国历史坐标,为什么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因为通常所说的“当代”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当今这个历史时代。作为时代的“当代”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就中国社会性质而言,这个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曲折的实践,在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列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说,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迈进。
可见,说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的是从1950年至2050年的一百年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百年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来说,一百年是整整一个世纪。我们对于历史坐标的认知,不但要有跨越百年的“坐标段”,而且应有更为明确的“坐标点”,甚至一系列坐标点。当然,这些坐标点是在坐标段中移动的。
如果说,“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是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坐标段”的描述;那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聚焦距当下最近的历史的三个“坐标点”。坐标点之一,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坐标点。坐标点之二:2050年是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坐标点。完成这两个历史坐标点的推移,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步实现。而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民族再度居于世界前列,还需要奔向下一个坐标点。因而坐标点之三,2050年以后是建设中级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坐标点,实现更高阶段的建设目标需要几代、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如果中国社会的航船不因种种原因发生目标或方向大的偏差,也许真的可以在未来迎接“中国世纪”。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一系列历史坐标。我们知道,“当代”本来就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向前推移的概念,人们所理解的“当代”,大体以自己所生活的“当下”为原点,向前后各延续50年左右。也就是说,过去半个世纪加上未来半个世纪,共计一个世纪时间,是人们对“当代”的感觉。而人的当代感,显然与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长短的感觉相吻合。古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们关注的历史背景时间,大体上是人生现实时间的十倍左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发展、改革、创新:承担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我们的历史是我们创造的。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历史坐标点,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概括说来,一是发展,二是改革,三是创新。
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就我们的事业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靠发展改变落后面貌,首先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建设中等发达国家,进而成为高度发达国家。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对发展整体的、总的观点构成发展观。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性质,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当然会遇到新问题,甚至带来新问题;但发展也能解决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改革是人的活动方式的改变,是一定程度的革故鼎新。原有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一旦不能适应新条件、解决新问题,改革便不可避免,不改革就会停滞。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改革是在历史的坐标中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整体社会关系的处理中调适社会运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而这种顶层设计要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又要调适、修正原有设计。改革是一个不断进行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创新是发展和改革的灵魂。发展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仅有旧的活动方式的重复或加速,不可能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发展不只是量的外延式的增长,更应该是质的内涵式的增长,这就是创新。创新是社会系统生命活力的涌动。改革就意味着创新,有创新才有明显的进步。创新的根基在于人的创造力的激发。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突出特点在于创新驱动。现代经济是具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形态,西方学者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任何创新都既涉及新事物的原创(概念构思和开发),又涉及其试点应用。因此,创新依赖于整个系统。”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应该是现代社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展、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三个理念。这三个理念的贯彻和实现,需要有一个理性的保障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性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也就是遵循历史规律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在历史规律性和人民主体性统一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发展、改革、创新,是我们这几代人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将使我们在不懈的努力中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将给未来的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许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