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寿光学什么?
2014-11-10熊飞
近日,笔者赴山东寿光参加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临行前就有人说,到寿光就是学蔬菜种植,因为那里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菜篮子”,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日光温室,最尖端的蔬菜研发机构,最先进的蔬菜种苗与设施,还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但那里的区位、气候、土壤、交通条件和我们山区相比,差距很大,去了学不来,学了也没法用。然而一个星期的参观、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应该向寿光学习的,远不只是蔬菜种植。
首先,应该学习寿光的“创新”精神
习总书记在最近的院士大会讲话中谈到,要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寿光的发展更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冬暖式高温大棚(日光温室)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其最初的发明人并不是寿光人,而是辽宁省瓦房店的韩永山。但山东寿光人敏锐的感觉到,这种“过冬不用生炉子” 就能种出黄瓜的大棚,是一项值得引进的创新技术。寿光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更是敏锐地感觉到,这项创新技术能够为农民带来财富,能够带领当地的农民发家致富。为此他三次赶赴辽宁,找到瓦房店的韩永山登门拜访、虚心求教,最终通过诚心将韩永山打动,把冬暖式高温大棚建造与种植技术带到了山东寿光,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这一技术在寿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冬暖式高温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寿光得到大面积推广并走向全国后,寿光人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对该项技术进行持续地创新,使其得以不断地提升。目前,寿光的冬暖式高温大棚已发展到第六代,大棚内设施日趋智能化、现代化,种植的蔬菜大部分都是国内外最优良的品种,种植的作物从蔬菜延伸到果树、花卉,其整体水平一直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
寿光的大棚桃树“一边倒”高产栽培技术,将桃树由直立栽培改为倾斜栽培,由打窝稀植改为垄作密植,由“开心型”修剪改为“鱼骨式”修剪,由露地栽培改为日光温室内栽培,实现了头年栽植次年结果,每亩年产量提高到上万斤,产值突破6万元。这也是寿光农民刘成德善于发现、勤于思索,敢于打破传统、大胆创新的结果。
其次,应该学习寿光的“勤俭”作风
大棚蔬菜不是“说”出来的,是靠寿光农民勤爬苦做“种”出来的。再好的农业技术,如果没有人踏踏实实地去做,也只能停留在“嘴上”或者是“纸上”,难以转化成经济效益。种菜本来就是一件辛苦活儿,种植冬暖式高温大棚蔬菜,除常规的耕种、管理、采摘、销售外,还需要对大棚进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更为繁琐,管理更加精细,因此更要起早贪黑、勤劳实干。寿光农民为了种好大棚蔬菜,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要进棚,一直忙到天黑才能收工,有时深夜还得忙着摘菜。最初日光温室棚面的保温草帘,早揭晚盖完全依靠人工,寿光农民每天凌晨都得冒着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的低温,爬上日光温室护坡将草帘一条一条地拉起,晚上又要抢在日落之前将草帘一条一条地放下,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寿光农民在生产上舍得投入,敢于拿出全部家底,花费数十万元建设日光温室,敢于购买比黄金还贵的进口蔬菜种苗,敢于引进最先进的设施,采用最新发明的技术,但在生活上却非常简朴,以至于很多外来人都认为寿光人不会“享受”。
正是靠勤劳的双手、敢闯敢干的精神、勤俭务实的作风,才使寿光农民很快告别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目前,一个普通的寿光农户,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年收入都在10万~20万元。2013年,寿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4 408元,各类储蓄余额达到639.6亿元。而农民收入中,来自蔬菜的收入占到70%以上。
其三,应该学习寿光的“重才”意识
寿光的冬暖式高温大棚蔬菜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离不开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大胆引进与推广外,还离不开将该项技术带到山东寿光的韩永山。能将韩永山千里迢迢地从辽宁瓦房店请到山东寿光,并且长期留在山东寿光,得益于寿光的“识才”与“重才”意识。在得知王乐义将日光温室发明人韩永山请到寿光,“过冬不用生炉子”即可在大棚内生产出鲜嫩的黄瓜,且每个大棚年收入高达3万元后,为了让寿光的老百姓利用这一技术摆脱贫困、富裕起来,当时的寿光党委书记王伯祥决定,一定要把韩永山这个“特殊的农民”留在寿光。为此,他亲自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经讨论后决定聘请韩永山担任县政府蔬菜技术顾问,晋升为农艺师,推荐为潍坊市劳模。同时为其配备了一部蔬菜生产专用吉普车,挂牌001号。将韩永山全家4口人的户口迁到寿光并安排“农转非”,奖励120米2楼房一套和现金8万元。而当时身为县委书记的王伯祥自己,乘坐的是一辆旧吉普车,月工资才107元,县里80%的机关干部家属还都是农村户口。面对如此高度重视与“高规格”奖励,韩永山自然安心留在寿光,全身心地投入到冬暖式高温大棚蔬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中。
寿光的农民专家刘成德,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发明大棚桃树“一边倒”栽培新技术,被尊称为“寿光桃王”,年收入过百万元,先后被华西大学、潍坊市党校聘为客座教授,被寿光市党校聘为兼职教师。
正是这种不论出生、不唯学历、识才重才的环境,激发了寿光人的“创造力”,给众多技术人才提供了在寿光充分施展的空间,促进了寿光的进步与发展。
其四,应该学习寿光的“担当”精神
谈起大棚蔬菜,很多寿光人至今对老县委书记王伯祥念念不忘。为了带领寿光农民脱贫致富,王伯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全力发展高效蔬菜生产。为此,他支持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三赴辽宁瓦房店,请来冬暖式高温大棚蔬菜技术发明人韩永山,通过大胆重奖、破格重用将韩永山留在了山东寿光。最初建设一栋冬暖式高温大棚,投资需要上万元,当时的农民才刚刚能吃饱肚子,建设大棚要拿出全部的家当,而且没有成功的把握,因此要冒很大的风险。为打消群众顾虑,探索致富新路,王乐义决定带领17名党员干部,在山东寿光率先动工兴建17栋冬暖式高温大棚。当初建棚需要砍掉十几亩正在灌浆的玉米,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毁粮同样要冒很大的风险。为了不误季节,王伯祥亲自在孙家集镇召开会议,做通众人思想工作,明确表示,“出了事,我担着”,并且告诉王乐义:“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在王伯祥书记的大力支持下,王乐义带领部分党员干部,第二天就砍掉玉米,很快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当年冬天就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一个大棚亩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而当时的寿光,亩产值过万元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在三元朱村试验获得成功后,寿光党委政府决定,将这一增收富民技术迅速推向全县。但在建棚贷款时,银行担心农民还不上款,又是王伯祥书记以个人名义担保,促使银行放贷四百多万元。第二年,寿光全县的冬暖式大棚就发展到五千多栋,第三年发展到二万八千多栋。
生产发展起来了,产品销售又成了新的问题。为了把农民手中的蔬菜销掉,变成现实收入,王伯祥决定将蔬菜市场建设作为突破口。而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有人担心建市场会“搞出事”,王伯祥说:“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有了主要领导的明确表态与大力支持,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在全国一马当先,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650亩,近年来又投资20亿元,兴建了面积达3000亩的全国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目前寿光已成为全国蔬菜的信息、集散、交易中心,全国买、全国卖的格局基本形成。
市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流通,拉动了生产。目前寿光蔬菜面积已发展到86.5万亩,其中蔬菜大棚49万个,蔬菜总产452.5万吨,产品畅销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且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菜篮子”。
蔬菜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为工业建设与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13年寿光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1.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第二,税收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百强县中位列第28位。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寿光已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弱县,变成一个名闻中外的蔬菜之乡、经济强县。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