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

2014-11-10

中华儿女 2014年21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文学奖作家

网友“燕飞来”

作为文学的最高奖,无论是鲁奖还是茅奖,奖金都不算高,但是对于许多作家来说,意义重大。在中国作协体制内,获得茅奖和鲁奖,都意味着在职称评比等一系列晋升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对于出版社来说,书籍出版以后的好评度,在许多时候也远不如获奖来得重要。

网友“蓝色的雨”

平心而论,鲁奖评出的中短篇小说、文学理论等奖项,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然而,大众没有耐心去关注这些作品,更乐于看笑话,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不发达的时候,周啸天这样的诗作获奖,也许悄无声息就蒙混过关了,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文学奖。

网友“格纹与”

文学是源自心灵的表达,是对文字之美的虔诚,是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功业,与获什么奖得了几票无关。

知名媒体人单士兵

这些年,很少有鲁奖得主被拿出来全面盘点分析。这是因为,文学权力面对民意,在需要讲文学的时候讲文学,在需要用权力的时候用权力。

网友“Ubbie”

在今天,一旦被人发现有蹊跷,片刻之内就会传遍网络。所以,文学奖更应秉持公正,坚持艺术至上。如果连文学奖都不纯粹,鱼目混珠,岂不令人失望?

网友“刀鱼”

文学获得奖励本身没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有一批体制内的作家可以完全隔绝于市场,仅仅依靠体制内的认可生活下去,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而茅奖和鲁奖都是这个体系里最亮的明珠,大家自然趋之若鹜。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张楚

真的感觉中国小说不比西方的差,但是可能中国小说缺乏好的媒介和翻译,能够传到西方的声音就非常微弱,而且数量也偏少。

青年散文作家周晓枫

获得鲁奖,让我既意外,又温暖,这是非常重要的安慰和鼓励。但原谅我不能放弃蔷薇小小的武装,或许这是证明自己还未屈服的唯一方式。写作培养了我对自己的蔑视,偶尔的夸奖也难以使我振作,反而是批评,能使我获得奇怪的安全感。

采编手记

聆听数字时代的青春之歌

十几年了,采访前居然又出现了刚做记者时的焦虑。

找了很久,焦虑的原因不是确定采访日期前漫长的等待,也不是因为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在此前的几次相关活动中,当时还在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的廖祥忠,总能用他那张很忠厚的、甚至有些娃娃气的脸成功地稳住你,然后用充满想象力和学术爆发力的演讲激活你。但这都是些隔岸观火的记忆,而这次的采访,似乎关系到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平面媒体记者们的前途。关心则乱,只好在中国传媒大学门口停下来,使劲地搓搓脸,告诉自己:别想多了。

采访果然比想象中单纯、顺利得多。采访前楼下的偶遇,廖祥忠桌上熟悉的杂志、一摞摞整齐的纸质文件,廖祥忠本人干练的短发和明亮的眼眸都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尤其是当廖祥忠谈起他的导师,一位“上课永远都穿正装,精神百倍,电视系最有教授风范的老师”高鑫教授亲手为他剪报,鼓励他认准方向勇猛前行时,记者的内心一下涌出了与廖祥忠即将说出的同样的话:这是父亲的爱与呵护。

谁言科技无情,谁言世如洪炉,一日千里之科技大潮的源头是教育家的脉脉心血,成王败寇之市场江湖的深处是勇敢者的义无反顾。了解了廖祥忠执着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原由,再听他四年前的预言:无线Wi-Fi必然会实现全覆盖,海量信息能够自由地传播,个人化集成化的廉价媒体平台一定会出现,一向腼腆保守的记者也不禁对他今天的预言颇为神往:再过若干年,“广电”的概念也会慢慢消失;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一定会有更多像马云一样杰出的、世界级的英雄人物出现……

短短40分钟的采访很快过去,从热烈而信息量极大的对话中果断退出来,记者和廖祥忠都快速回到各自的人生轨道中。记者的心里却不再焦虑,原来有时候我们身处大时代却不自知,隔的不是薄薄的纸张或长长的光纤,甚至不是行业或年龄,而是一颗青春与精进的心灵。

(本刊记者 骆瀚)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文学奖作家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孙翌飞作品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