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罗油田长6砂层组“四性”规律研究

2014-11-08李亚婷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四性泥质声波

李亚婷

(延安大学石油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一、岩性与电性规律

研究区地层剖面上,曲线随岩性变化而具有的明显特征变化。电测曲线对储集性能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电阻率、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上,图1明显反应了电测曲线和岩性关系:

泥岩特征:自然电位是泥岩基线,伽马呈高值,微电极为低、平直,电阻率为低、平直,井径为大于钻头直径,声波时差一般大于300。

砂岩特征:自然电位负偏,微电极有正幅度差,声波时差值相对较低,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图1 长6砂层组储层“四性”关系图

(一)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通过分析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等,测井曲线和岩性有明显对应关系,可以较好的反映储集层的性能[1]。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的岩性标准:粉砂岩可以通过GR很好的区分,当GR<106 API,细砂岩比较集中;GR>106 API,岩性主要是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砂岩中泥质含量越大,GR值越大。Rd可以很好的区分较细岩性,泥岩电阻率较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较高,Rd=16(Ω/m)是明显的区分界限。

(二)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泥岩中有较强的放射物,自然伽马值随着泥质含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泥质含量最佳曲线是自然伽马,泥质含量常用公式如下:

式中:G—希尔奇指数,取值2

GRmax、GRmin—解释层段内纯泥岩、纯砂岩的自然伽马值

Vsh—泥质含量,小数GR—解释层段内砂岩的测井曲线值。

二、物性与电性规律

物性一般与声波时差呈正相关性,声波时差大,储层物性好,同时自然伽玛低,自然电位负异常变大。本区储集层声波时差与孔隙度大小对应关系较好。

(一)渗透率计算模型

根据412个孔渗化验结果,进行孔隙度、渗透率的研究(图2)。

经过回归分析,渗透率计算公式为:K=0.0745exp(0.169*Ф)R2=0.6461

(二)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通过对139口油井658块样品的油层物性分析,经岩心归位后(图3),其关系式为:Φ=0.1997Δt-35.817 R2=0.7425

图2 长6储层孔-渗关系图

图3 长6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

三、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在储层条件下,一般电阻率越高,含油性越好,大套的砂岩,声波时差、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特征基本一致,但电阻率明显呈上高下低的特点,可以很好识别油水层,含油饱和也是上高下低。

研究区长6砂体油、水层的曲线规律:

①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越明显,储层性能越好。一般通过自然电位判断渗透层。

②自然伽马曲线:岩石一般都含有不同数量的放射性元素,并且不断地放出射线。在沉积岩中含泥质愈多,其放射性愈强。利用这些规律,根据自然伽马测井结果就有可能划分出钻孔的地质剖面、确定砂泥岩剖面中砂岩泥质含量和定性地判断岩层的渗透性。

③声波时差曲线:声波时差在致密层中呈现低值,在渗透层中呈现平直状态。三孔隙度测井方法之一是声波时差,能较好的反映孔隙性能。

通过对本区3口井20块岩样洗油、脱盐、烘干,用配制的NaCL溶液抽空饱和后测量长6储层地层因素和孔隙度关系图,其关系呈直线,α为截距,m为斜率。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1)地层因素

通过对本区3口井20块岩样洗油、脱盐、烘干,用配制的NaCL溶液抽空饱和后得出长6储层地层因素和孔隙度关系,地层因素表达方式:

(2)电阻增大系数

同时实验中对20块岩样进行了常温下的油驱水实验,可以得出电阻增大率和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电阻增大系数表达方式为:

由地层因素和电阻增大系数可以得到含水饱和度:

四、有效厚度划分

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油气层中具有产油气能力部分(即可动油气储层)的厚度,叫油层有效厚度。它可以划分油层及非油层。通过研究储层各项参数,最终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下限。目前,经常用测井曲线来确定储层有效厚度。

分析各项化验分析资料,结合储层各项参数及测井曲线之间联系,确定各项岩性、物性、含油性的下限标准:孔隙度≥8.1%;含水饱和度≤78%;电阻率≥11Ω.m;声波时差≥221.6μs/m(图 4)。

图4 延长组长6砂层组有效厚度

总结

1、在岩心归位和测井曲线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四性关系(岩性与电性、物性与电性、含油性与电性)的研究后发现,长6砂层特点主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偏,声波时差值相对较低,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微电极有正幅度差。

2、分析各项化验分析资料,结合储层各项参数及测井曲线之间联系,确定各项岩性、物性、含油性的下限标准:孔隙度≥8.1%;含水饱和度≤78%;电阻率≥11Ω.m;声波时差≥221.6μs/m

[1]王建民,周卓明.顺宁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控油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46-149.

[2]洪有密.测井方法与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40-52.

[3]裘泽楠.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0-43.

[4]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及评价标准[J].岩性油气藏,2007,19(3):28-31.

猜你喜欢

四性泥质声波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青海祁漫塔格那西郭勒泥质岩地层水敏性及其钻井液配方研究
泥质夹层的三维预测与地质模型的等效粗化表征
——以加拿大麦凯河油砂储集层为例
潘谢矿区深部裂隙发育特征的垂向测井反演分析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爱的声波 将爱留在她身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声波杀手
自适应BPSK在井下钻柱声波传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