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班级导师如何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
2014-11-07李悦
李悦
摘 要:80后班级导师和90后学生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80后班级导师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并能够与时俱进,拥有强大的行为感染力;90后学生挫折应对力相对较差,缺乏磨练和吃苦的精神,学习的动力不足。本文针对80后班级导师根据90后学生特点开展工作,从而构建有效机制,促进班级导师制的合理运行。
关键词:80后 90后 班级导师 特点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75-01
90后学生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特指这一代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里,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富裕、开放,在父母与长辈的精心庇护下成长,所以逐渐养成了自私、脆弱、社会实践能力差、责任意识淡薄等缺点。80后班级导师现在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80后班级导师集鲜明的优劣势于一身。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带有代际之间的区分和对比,都有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疑虑,也有社会对他们的期许。
1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90后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个性突出但依懒性强、挫折应对力差、思考问题偏激片面、价值观务实但功利、学习目标明确但动力不足等。90后大学生敏感好奇,想象力丰富,挣脱外界束缚的意愿强烈,融入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较高,但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使得其中一部分学生适应生活能力弱,社会交往偏被动。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得90后学生心理相对脆弱,挫折承受力差,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是离家出走、轻生等极端情况。一项90后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的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表示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在学习方面,90后大学生有较明确的大学生活目标,但学习动力不足。根据笔者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86%的90后大学生都会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制定自己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又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入校后最想做的是放松自己,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其中80%的学生认为未来形势严峻,但对现状茫然不知所措,想努力学习但不知从何做起;65%以上的学生制定了短期学习计划,但很难有恒心实施到底,缺乏磨练和吃苦的精神,学习的动力不足。
2 80后班级导师的思想状况分析
80后班级导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具有80后鲜明的时代特点。80后导师教育程度较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80后的成长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经历了“上学缴费、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阶段,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同时,80后班级导师与时俱进,追求时尚,标榜个性,拥有强大的语言魅力和行为感染力。但80后班级导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学习,缺乏经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工作实效性不高。
3 80后班级导师如何做好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80后班级导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和优势,弱化自身缺点和不足所产生的影响,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3.1 提高自身素质,与学生共同成长
80后班级导师在引导、教育、服务90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通过专题交流、实地锻炼、学历提升等途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达到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创新的目的。
3.2 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减少职业倦怠感
80后班级导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自身的职业发展难免有些茫然,不能很清楚地认识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因此,80后班级导师在针对90后学生做指导的时候,自身也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以减少职业倦怠感。
3.3 调整心态,健全完整的自我评价体系
80后班级导师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肯定自我工作,积极正面地看待事物,形成一套完备的自我评价体系。
4 构建有效机制,促进班级导师制的合理运行
作为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班级导师制是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因材施教的制度保证,同时也是全员育人理念的有效推手。班级导师制的实行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所以需要制定班级导师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80后班级导师需要具备思想道德情操、业务能力、风险精神等素质,深刻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动态、积极参与到相关课题组里、更新知识储备库,提高个人品格,在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明修养、治学水平等方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由于80后班级导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所以80后导师要能有效带动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这对80后班级导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通过班级导师的自我提高与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再教育,提高班级导师的自身素质并转变学生的观念,改变“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的师生关系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在班级导师制中的能动作用,使80后班级导师与90后学生真正达到互动交流互动教学的目的。
80后班级导师对90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80后班级导师还需要在“导”上不断实践和深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班级导师制必将不断深入完善,为高校培养研究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平.90后大学生个体特征下的80后辅导员工作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2] 俞亚萍,郝永贞.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
[3] 生奇志.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