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设备按时送电率的方法与措施
2014-11-07王欣
王欣
摘 要:电网在发展,设备在增多,我们的研讨课题也在不断深入。要实现诚信用户、可靠供电,那么按时送电就是一项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电网在最经济的方式下运行,从而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让企业向集约化迈进的一项重大研究。
关键词:按时送电率 方法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14-01
淄博电网现有无人值守变电站90座,其中220 kV变电站21座,110 kV变电站65座,35 kV变电站4座。在这个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今天,设备按时送电率的提高会给我们的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3年1~12月平均每月按时送电率为85.8%,最高为90.1%。提高设备按时送电率,可减少电网的非正常运行方式时间,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使电网在最经济的方式下运行,从而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可增加客户的用电时间,增加公司的售电量。因此让我们来共同讨论影响设备按时送电率的因素有哪些,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 影响设备按时送电率的因素
1.1 停送电时间长
电厂操作时间长。2012年3~11月份春、秋两季检修统计,共有110 kV输电线路43条恢复送电,平均时间作比较,同样是110 kV线路送电,淄博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值班员需要25 min,而统筹电厂确需要45 min,足足延长了20 min;未明确操作时间。运维班人员及很多地方电厂、用户因沟通不够,操作时间不清楚。需要操作时,需要找人接令、备票、准备操作。大大延误了操作时间,因此整个检修时间也会拖延;其他因素:当然这中间还存在部分设备陈旧操作难度大、设备存在带缺陷运行、车辆到站不及时、交通不畅通、人员问题等等原因,这些也会影响到送电时间长,这些问题存在但不时常发生,且不可控因素较多。
1.2 检修现场缺乏沟通
操作步骤不合理。由于管辖范围不同,而电网又是一个统一整体,所以有时会出现地调下达的命令和区调下达的命令发生冲突,并且有的操作票操作步骤不够灵活,当由于个别设备存在问题,将影响其它设备的操作,影响停送电。
调度、运行人员、检修人员未说明检修重点,导致需要送电的线路未能按时达到验收标准,延误送电。例如:一个典型的110 kV变电站结线,正常情况下甲、乙变分带10 kV甲乙母线运行,我们以乙变及10 kV乙母线检修为例:例1:当乙变检修工作尚未结束,分段90开关及10 kV乙母线检修完成后,可以由分段90开关将已检修完成的10 kV配电线及时送出。例2:当分段90开关检修工作尚未结束,乙变及10 kV乙母线检修完成后,可以由乙变将已检修完成的10 kV配电线及时送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备检修单元是有重点的。
验收现场混乱,检修人员、运行人员、监控人员互相沟通不足,造成重复验收。检修人员不足、检修现场安全措施不完善等因素也会造成延误送电。
2 设备按时送电的有效措施
(1)与各电厂加强联系,通过调度联席会,针对电厂以往设备操作时间过长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操作速度,不影响整个操作过程进行。2013年共召开了四次调度联席会进行分析调查,制定防范措施。
(2)按照《调度规程》规定提前两个工作日下达停电通知,提前一天下达操作预告,及时同监控、操作队、电厂沟通,运维人员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有无缺陷,上报所辖调度。变电运维室根据规程规定,结合常态化操作有关标准以及现场操作实际,制定出规范的、详细的设备操作时间表。
(3)随着调控一体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迈进,针对以往发生的地调、配调下达的操作命令存在冲突现象,调控中心制定了有关联的操作步骤,写票前要向配调、变电站现场询问清楚,通过OMS系统合理安排操作步骤并就是下发。将一些必要的规定添加到淄博配网调度规程中,以确保不因操作票顺序而影响送电,公司为此专门下文对配电线按时送电的相关规定,并制定了考核措施,如因操作步骤不当造成延误送电,将考核写票人;并结合调度同工种竞赛活动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促进按时送电率的提高。
(4)为了让“手拉手”活动更深入更广泛,让调度工作通畅无阻,3月11日下午,调度所举办了电网调度工作协调会。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是缩短设备操作时间提高线路按时送电率。有关人员坐在一起,就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共同进行研究探讨,特别是针对配电线的按时停送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制定了统一的措施,本着调度的方式调整,一切是为了尽快送电的原则而进行,保证按时送电。
制定了保证按时送电的措施如下:地调下达开工通知前,应向现场值班员说明检修设备缓急情况,本着先干重要设备,以免发生送电卡脖子现象产生;现场值班员开工前应向检修工作负责人交代检修设备缓急情况,先干那些设备,后干那些;针对容易造成送电卡脖子的变压器低压侧送电操作,结合电网安全分析会,进行探讨,制定一切为了早送电服务的操作顺序理念;按照国网变电站集中监控信息管理规范《变电站典型监控信息表》由工程公司制定新建站典型信息表,由检修、运行、监控、地调、配调、基建共同参加讨论,制定的信息表定稿后由调度下发各部门。验收时,根据保护定检、设备更换、保护更换、新、改扩建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检修单位要提前考虑人员配置问题,并纳入月度绩效考核。验收时,各方分别持有典型信息表,登记、签名,验收合格后打“√”。全部验收合格后,由监控输入OMS系统,进行存档。验收规定及流程的应用大大缩短了验收时间,保证了设备按时送电。
3 措施制定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益
我们将制定的措施应用到工作中去,2013年6月~12月,设备按时率达到了91.8%。设备按时送电较以往平均缩短了,同期减少停电120 h。按主干线平均负荷10000 kW、分支线平均负荷3000 kW计算,上半年多供电量350万度,按10%利润计算,约增加收入20万元,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极大促进了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也提高了供电企业面向社会的承诺责任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变电站集中监控信息管理规范《变电站典型监控信息表[S].2012,9.
[2] 国家电网公司.地调规程补充规定[S].2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