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习模式创新研究
2014-11-07倪丽娟,于元元
倪丽娟,于元元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我国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传统的实习模式具有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等弊端,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入建构主义理念,创新我国高校的实习模式,架设衔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成为必要。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51-02
专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习的初衷是在课堂知识与真实工作世界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为学生跨出校门走进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传统的实习模式弊端的存在,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对实习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专业实习过程,对克服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实现实习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im),也称为结构主义,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后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的深入探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在有关知识的本质和人的认知过程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和观点,主要体现在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产物,即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学习者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其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起来的,而且一定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日益加深而不断地修正、变革和升华。同时,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即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协商、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相互作用,重新对知识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并不是传递和灌输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其自身经验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1]。
二、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习模式是一种以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员工为中心、学生被动执行的实习模式。通常是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设定的实习计划或实习任务,将学生带到指定的实习单位,经由其自身或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对工作流程的大致介绍或操作演示,让学生进行自行观察并进行模仿的过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传统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基本上具备了专业知识的框架。从单纯理论学习到接触实践操作,大多数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这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获取知识是非常有利的。然而,传统的实习模式却通常与上述心理背道而驰,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视,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具体而言,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总是过多地干预实习过程,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实习内容通常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无法在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学生经由课堂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属显性知识,而在实际环境下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还涵盖许多隐性知识,这些只能通过工作实践来获得。在传统实习模式下,学生大多只能在实习教师或实习单位带教人员的带领与指导下,以看客的身份观察实习单位员工的工作演示,参与实际工作的程度有限。这样的实习模式主要是感官的,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接触实际问题,难以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的实习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与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引入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在实习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念,以克服传统实习模式的不足,促进实习模式的创新。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实习模式创新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习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实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指导教师或是企业员工仅是充当一种广义的实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实习[2],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等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建构源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实习教师或是企业带教员工对实习并无过多干预,只是起着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旨在促成学生实现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实习中蕴含着更多的自主成分。具体而言,先由指导教师做出操作示范,以使学生获取操作技能的整体表象信息;再由指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实习任务加以分解,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剖析操作技能的各个环节,通过课本理论与现实操作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编码,建构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来独立解决实际操作所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实习任务所需的操作,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实习中就不再仅限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上升成为主动发现、独立探索并积极建构知识技能的主体,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累积并能够广泛迁徙以解决其他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ndprint
(二)强调实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情境性,即尽量选择在真实现场开展实习活动,使实习的环境比拟真正的工作环境、实习的内容接近真正的工作任务、实习中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以取得实习的最大成效。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尽量选择和争取那些具有行业代表性,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单位作为实习单位,让学生体验所涉专业工作的真实情景,使实习的任务与真实存在的有关情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并从现实情境中得到切实的领悟,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三)强调实习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互动性,倡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共同的实践共同体。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仍需发挥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实习时间和操作经验均有限,仅靠学生自身难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构建,因此,教师要多和学生对话,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并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知识体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对待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之间通过良好沟通、协调配合来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协作,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认识成果,取长补短,获得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多维度、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在各自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建立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关系。
(四)强调实习评价的过程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应该摒弃倚重总结性评价的做法,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倚重过程性评价的考评方式,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首先,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即评价指标不再以最终上交的书面实习报告为准,而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制定并共同组织实施,涵盖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促使考核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准确且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状况。其次,应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即指导教师可以联合企业实习单位,针对不同实习任务的要求和特点,在实习过程中分别采取现场提问、答辩、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应采取动态评估的考核方式,实习完某项技能之后就应及时地进行考核以检验该项技能训练的效果,这方便实习教师及时了解实习的进展情况,并据此对实习工作做出总结和调整,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实习模式的保守性和单一性,打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分离的状况,使实习不再形式化,不再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锻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跨越,为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戴建兵,苗培周.顶岗实习:建构主义视域下我国职前教
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9,(1).
[2]石海信,方怀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化工
类专业实习策略探析[J].广东化工,2009,(10).
[3]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
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