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节俭观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
2014-11-07顾栋梁
顾栋梁
摘 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些高校学生中逐渐被淡忘,虚荣、浪费、挥霍等现象日益严重。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社会风气奢侈化、人们节俭意识的淡化、学校家庭的节俭教育不够、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此高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节俭教育,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适应当代国情的新节俭观,养成节俭品格,而从为以后更好地踏上社会、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节俭观缺失;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79-0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受外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日趋加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节俭观缺失的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一、高校学生节俭观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逐步步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裕,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高校学生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出现了一些虚荣、浪费、挥霍等现象,节俭观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生活讲究排场。当代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不断加深,讲面子、讲排场等高消费现象不断刺激着广大学生的消费欲望,部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急速攀升,生活消费中节俭意识的缺失已经不只停留在食物的浪费、水电的浪费,而是迅速发展为追求日常消费的品牌化、高端化、炫富化等。
其二,日常消费追求奢侈。随着当今科技不断进步,市场上的学习用品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而且款式新颖,包装亮丽,新品也层出不穷,这一切刺激着学生的购买欲望。于是,很多学生开始追求奢侈消费,如高配电脑、高端电子词典、高档手机等。奢侈消费虽然只限于少部分大学生,但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学生现在生活如此奢侈,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极其不利,他们不懂得量入为出,不懂得积小富为大富,只看重眼前的享受和利益,没有长远规划,可谓后患无穷。
其三,恋爱崇尚虚荣。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常事,这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必要的“投资”,既有时间与情感的投入,还需要有金钱上的投入。因此,各种消费接踵而来,部分恋爱中的大学生爱慕虚荣,无论选择约会地点、为对方购买礼物、外出用餐、看电影、逛街,以及旅游等,都是摆阔气、讲排场,可谓“消费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恋爱故,钱物皆可掏”[1],爱慕虚荣的恋爱消费不仅会影响节俭意识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高校学生节俭观缺失的原因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曾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不及時解决大学生节俭观缺失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兴衰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要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出大学生节俭观缺失的关键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在消费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必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各种需求。社会上的一些奢侈和浪费的不良风气及现象不断“入侵”学校,造成了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时时刻刻都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污染着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他们思想意识上对勤俭节约意识的淡薄和忽视。
2.主流思想的负向诱导。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追求享受,节俭知识逐渐被遗忘、节俭意识也逐渐淡化,一些人的节俭行为甚至还被社会大众所蔑视,被认为是“抠门、拮据”。相反,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崇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思想。这一切不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严重阻碍了“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3.人们内心病态思想的阻碍。从主体活动的能动性来看,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人不是单纯为了肉体生存而消极和被动地适应环境的生物,而是要超出这种单纯肉体需要的一种对环境进行积极改造的行为。不少学生为了炫耀而过度挥霍,铺张浪费,过度消费,是一种纵欲的表现,是主体没有节制自身欲望的行为。
4.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负面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产品日新月异。这一切不断加深了高校学生们的消费欲望,形成了一股“换机”风,学生们以拥有最新潮流产品为“荣”,而那些仍然使用着“脱离潮流”产品的同学们则会受到嘲笑和蔑视[2]。
5.家庭及学校对节俭教育重视不够。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从“苦日子”走过来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再过“苦日子”,于是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脱离现实的消费愿望,家长们宁愿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也往往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学校也认为,消费是学生的私事,学生花自己的钱是个人自由,于是不想过多干预。同时,如今的高校只注重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并没有专门设一些引导学生消费观、培养学生节俭意识的课程。
三、高校树立新节俭观的对策
从古到今,节俭的美德都一直为世人所称赞。节俭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品格。高校学生不管在生活、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必要传承节俭美德,提高个人修养。
然而,传统节俭的具体含义是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相适应的。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传统节俭主张通过降低个人的需求来实现与供给状态不平衡的相适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外来思想不断交融。广大人民群众在消费动机、消费选择、消费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思想观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局面下,必须树立一种新的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节俭观。
1.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节俭观。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指出,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整个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与继承相统一的扬弃[3]。在过去传统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条件极大匮乏,广大老百姓不得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抑制消费,来满足生活所需,从而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节俭观。在如今社会,人们已经步入了“总体小康”社会,应当在继承传统节俭美德上,内在包含“俭而有度,合理消费”,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新节俭观——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前提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节制消费。新节俭观既要鼓励群众科学合理消费,又要反对消费主义,积极引导人民改变陋习。
2.树立“节俭消费”观念。马克思指出:“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于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4]。奢侈浪费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而必须树立“节俭消费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理念,形成崇尚节俭、鄙视浪费的社会风尚[5]。就比如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节俭观影响了中国的好几代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指出:“要使国家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6]。
3.加强中国现代国情教育。我国现在的经济虽然有了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全国还有很多人没有摆脱贫困,国家每年的失业率也还是很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很不均衡,人均占有率很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人民的人均GDP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天道酬勤,勤奋是国与家的财富之源,而节俭会增加勤奋的动力,善于节俭的国家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国家。
4.高校要加强节俭道德教育。许多学校认为,消费是学生們的私事、是他们个人的自由,于是没有也不想过多干预。事实上,节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它也是广大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应当根据学生消费动机和行为等具体特点,提倡“适度、适当”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认识财富,树立起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老师们为人师表,也要以身作则,将节俭教育寓于校风建设之中。同时,应将节俭教育写入教学大纲,将节俭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灌输”节俭文化、消费文化等内容,也可以对高校学生开展理财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如何更有价值地消费、更有理性地消费。
5.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适当地组织勤工俭学等有偿劳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部分学生去偏远的贫困山区支教,让他们体验贫困地区的艰苦生活,以及当地学生学习的艰辛,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深刻体会到浪费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自发树立节俭意识。“为摆脱贫困而节俭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俭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俭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俭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俭是一种责任。”[7]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大学生节俭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节俭责任,将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8]。
参考文献:
[1]刘丽波.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节俭教育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3(1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孙伟平,崔唯航.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N].光明日报,2014-02-28.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G]//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陈栋.节俭教育要到位[N],光明日报,2005-11-05.
[8]王叶青.关于大学生俭德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