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
2014-11-07王春莲
王春莲
摘 要: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个体生命早期的发展状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正如贺拉斯·曼所说:“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
关键词:日常生活 幼儿 感恩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30-01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因为幼儿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向往。教师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运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让幼儿成长为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接受了幼儿园教育的幼儿,不能再出现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系鞋带,幼儿却心安理得地不说一声“谢谢”的情况;也不能出现大小便在身上,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其换上干净衣服,幼儿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的情况;更不能出现妈妈、教师和小朋友费尽心思准备生日聚会,而小寿星却只懂得高兴地接受并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友情的情况……
所以,教师在幼儿园中应当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回报别人。
1 以身作则,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美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时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好。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教师应及时说声“谢谢”。
幼儿天生爱模仿。教师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的行为与言谈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做出类似的行为。
德育活动是一种养成教育,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自身的言行,用正面的言行影响劝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感恩品质。
2 将感恩活动渗透于生活中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应注意时时、处处都要进行。
2.1 在日常生活中开展
晨间谈话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我为××做什么”“当××为我做什么时,我应该怎么办”等话题,让全班幼儿都来分享他人帮助自己以及自己回报他人的快乐。
这可以让幼儿明白,自己的成长需要很多人的爱,有很多人甚至包括陌生人都付出了心血,而他们同样也需要爱,从而由“被爱”向“施爱”转化。
每逢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教师还可以相应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做一些给父母捶背、送杯热茶、帮妈妈擦桌抹凳等感激、回报父母的事。
2.2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平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等,讲给幼儿听,然后让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感恩歌”,或是在特定的日子,引导他们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
2.3 在游戏中开展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设计“我来当妈妈”“如果我是爸爸”“我做一天的小老师”等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妈妈和老师对自己的付出。
比如,通过参与“我来当妈妈”这个游戏中抱着小娃娃走、吃饭、干活等环节,幼儿往往会在妈妈来接时,选择不让妈妈抱而自己主动走回家。
可见,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是让幼儿形成感恩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
2.4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养护他们的艰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我做猫妈妈”的活动,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小,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与父母的无私奉献、殷切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着去感激父母、关心父母,然后再将此感恩之心扩大到其他人。
3 家园一致,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洛克说过:“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年人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幼儿园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如果整天看到父母冷漠、自私地对待老人,他很难学会感恩父母、感激别人。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告诉我们: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良好品质的形成,首先源于家人有此良好品质,所以在得到家人帮助时,家长应真诚地说“谢谢”,还可以拥抱他们,感谢他们的付出。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不经意,但却充满“爱”,会慢慢地为幼儿所感受、所接受。久而久之,幼儿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关爱与关心。
教师可以对家长提一些建议,请他们注意自身的言行,给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新三字经》有云:“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应让这些优良的首先文化滋润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并通过活动的培养,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