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与文化疏离中的失位与重塑

2014-11-07王桂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重塑书法高中语文

王桂英

摘要:面对当今书法界作者多、观众少,书法家队伍扩大、中学生书写水平降低的尴尬现象,反思与书法艺术密切关系的高中语文教学会发现,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与文化疏离中存在着失位现象,表现在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与书法的疏离等方面。因此,我们要通过更新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打造学养深厚、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群体,密切语文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和通过适当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书热情和书法意识,搭建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平台来重塑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中语文 书法 疏离 失位 重塑

当今书法界,存在着一种非常尴尬的现象:一方面,书法事业蒸蒸日上,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琳琅满目,然而专门去参观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造成只有作者在相互欣赏品味的局面;另一方面,书法家队伍迅速扩大,各地书协规模日益宏大,然而中学生的书写水平和鉴赏水平却日趋下降。以高中为例,50名学生左右的班内能写毛笔字的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这种尴尬现象使我们不由得反思与书法艺术关系密切的高中语文教学。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从艺术角度关注了书法的美感,而忽略了其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性,从而造成了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与文化疏离中的失位。

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书法的疏离

高中语文的选材注重美感与深度、广度是无可厚非的,其对各类文体的涉及也是科学的合理的。然而,高中语文对于碑文、铭文等文采相对逊于诗词和散文的作品关注较少,而书法大多数借碑文得以流传,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文的现象,比如对于《玄秘塔碑》和《多宝塔碑》,似乎只知其作者柳公权和颜真卿,而对于其内容却一片茫然,即使有少数临帖的也比较机械被动。简体字的现象又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识帖能力,造成好多人知难而退的局面。文学与文化本不应当分离,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字词句的考点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书法的审美与鉴赏则缺乏相应的引导。

以苏轼为例,高中语文在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学目标是把握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学习作者虽仕途失意却依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然而对于苏轼在书坛上的地位却只字不提,对于其书法真迹也极少有教师关注。这不得不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失位。语文课固然不是书法课,但文学与艺术本密切相关,过分关注苏轼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而忽略其在艺术上成就,对学生知识面的增长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文理科分类后,很多学生不再接触语文,头脑中所保留的对苏轼的印象便是高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形象,其在书法上的成就只能留给些许书法爱好者去知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失位。

二、高中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与书法的疏离

高中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开始阶段,而青年是反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主要群体,青年人对于文化样式的选择与革新决定了某些文化样式的存亡,反映在书法中尤其如此。很多人认为高中是专心准备高考的阶段,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时期,高中的学习应当专一,以实用、应试为主。因此,对于书法这样的纯艺术敬而远之,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答卷时要一笔一划,书写工整,不用讲求书法的美感。久而久之,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误导下,对书写仅仅停留在应试的要求上,原本有些书法功底的学生也在功利的驱使下变得日趋实用起来。有些学生在有了自主判断之后,原本对书法是有浓厚兴趣的,也想通过自己努力写一笔漂亮的字,然而在家长和教师的不正确引导下,最终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而望洋兴叹。

对青年文化素质进行培养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应当从精神层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在语文篇目的讲授中,适当将书法这一艺术门类所深蕴的文化内核传达给青年一代,促使他们由衷地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自觉地加入到维护书法传统建设书法殿堂的宏伟工作中来,不要为了应付高考的书写而将书法传统丢失殆尽。

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无论是普通话还是三笔字都应当是过硬的,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言传身教,努力提高高中生的书写水平。因为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于书法艺术如能正确引导,会比中小学时更有效果。当今高中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体,海量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其接受视野。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和媒体世界,书法这样一种带着古韵的艺术似乎正在渐行渐远,如果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书法领域的后继乏人将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到那时我们不但没有承前启后的“大家”,甚至缺乏欣赏书法的基本观众,书法艺术的命运真的是岌岌可危了。

三、重塑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中作用的途径

首先,通过更新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打造学养深厚、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群体,密切语文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高中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阶段,还是文化品位的开始和塑造阶段。高中语文中有很多可以与书法文化相关联的地方。因此,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再单纯注重字词句的解释,而应当树立大语文的观念,用丰厚的学养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比如可以在上课时适当穿插书法家的故事,在学习古人精神、涵养品格的同时,也会对书法艺术和练字有一定了解,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孟十年不下楼。康里夔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等。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古诗文或散文为载体的字贴,推荐学生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组应当是有远见卓识的群体,一个可以品评、赏鉴、推广的群体的形成,必然会带动良性循环。如同文人群体的形成,必然会引发效仿,从而会形成一种风尚。仍以苏轼为例,他不但培养出"苏门四学士"这样的俊才群体,围绕在他身边的还有米芾、文与可、贺铸等书画界高手。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宋代“重学”“尚意”的书风才得以成型。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能有几个人组成一个重意趣重诗书的群体,那么便会在组里形成风尚,也会带动学生形成文与书共学共赏的风尚。这样还会使得学生在学语文篇目时更具文化气息,文学与书法相得益彰。

其次,通过适当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书热情和书法意识,搭建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平台。

尽管我们呼吁高中语文对书法的作用,但鉴于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去认认真真练习书法,因此,可以适当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字词分析中,明晰汉字间架结构、造字方法,进而有助于书法练字。还可以利用零散时间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模仿媒体相关栏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比赛中学到知识,活跃头脑,同时听写的过程也是对书法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清醒、放松状态。另外,对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参加全国或省级书法大赛,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在当代书法中存在着与文化疏离的失位现象,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科的重要责任和自身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义务。让书法不再遥远,让高中语文课堂也别有一番情趣。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重塑书法高中语文
书法
书法欣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书法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书法欣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