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操作型”练习的指导 促进学生认知的飞跃

2014-11-07周添顺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认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周添顺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习过程,就是数学思考常常并不是一步到位,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随着不断的学习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另外,在《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所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模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指导 认知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了很多“操作型”练习题,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题,也是数学教学关键性环节,以下我就日常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型”练习题。

一、动手操作,再续新知的探究,深化理性认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当我们完成新知探究并得出所要的结论、性质、定律等之后,经常急于进一步巩固训练、甚至提高练习。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往往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后面的训练题的理解较为吃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理解编排意图,再次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书上的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建模,更利于后进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圆柱的表面积”之后,对课本第17页的第12题的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安排学生同桌合作,利用自己带来的圆柱体学具,先测量出计算表面积所需的数据,再各自独立完成计算,最后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汇报,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1.同桌之间的必要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2.相互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巩固测量圆柱底面直径、高的方法;3.各自完成计算后可以相互检查订正;4.彰显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探究的体验,获取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课堂设计拓展性“实践活动”作业,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活动作业可以模拟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的作业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我们更应该设计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每堂课的知识(受“低年级学生不能留有书面的课外作业”这一“减负”的要求的限制),对于许多的练习、作业,许多教师可能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然后集体讲评。这样,虽然学生的作业“完成”了,但知识却未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如果我们把一些书上(或课时训练作业)的内容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再想一想、算一算,再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这样把学生单调的书写作业变为进一步的探究体验,丰富了学生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拓展训练“把一个正方形,剪下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让每位学生拿出正方形纸张(学具),先自己想一想怎么剪,把要剪开的线画下来,然后用剪刀剪开,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汇报。

三、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完成课堂作业,让学生的思维优势互补

采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新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虽好,但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费时间、且课堂纪律难以掌控,尽量少用,在“新知探究的环节”时采用就行。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在小组组合时有明确的分工,结合与学生约定俗成的手势,这样在课堂的任何环节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作业,既能让学生对该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巩固,又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它能更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经历所学知识“被应用”的过程,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的“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每4位学生为一组,测量身边的一个长方体的有关数据,记录下来并独立计算它的体积,再相互交流。这样,每个小组就忙开了:有的选了(塑料的长方体)文具盒,有的选择课桌的面板,有的选择自己带来的学具……进行测量。在合作测量数据后,每位学生都独立地进行计算,随后他们比较各自的计算结果,并相互指正,特别是个别的后进生,更乐于接受小组内同学的帮助,这样的效果是很好,往往胜过教师的作业“讲评”。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的学生各个都是学习能手呢!

四、设计“实践活动报告”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再创造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好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操作经验,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把活动的收获记录下来。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的“圆柱的体积”之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报告”的作业:找一个圆柱形状的容器和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能沉入水中的固体),利用“排水法”测量该物体的体积。

这样的实践活动报告,是一道开放题,它既能考察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与步骤,还能考察学生对“圆的周长、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圆柱体积计算,也可以检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生对此类“实践活动报告”类型的作业是乐此不疲的,所以在一次次实践活动的检查汇报时随时会有惊喜的发现——学生都有创造性的“点子”,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报告”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操作型”练习题的指导要做到课前有精心的预设,确保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完成都能体现出“有趣、轻松、高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不仅能再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经验,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巩固学生的知识建模。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认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