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4-11-07燕晓锋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意识课堂教师

燕晓锋

摘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怎样学好地理”一部分中第一句话就是: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多么重要。但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在传统的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特别是文科教学,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认为学生记住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而在课堂上,出现了念一念,划一划等现象。其次,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以上现象说明在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亟待解决,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创新素质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问题意识 地理教学 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

几点。

一、 构建开放的地理大课堂

由于地理课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所以在地理课中不应拘囿于课堂,我们的课堂资源应是大自然和社会。对着众多资源进行观察思考就会形成问题的来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会变成有源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何愁学生提不出问题来。比如:留意我们身边的人,他们都从事什么工作,这些工作与自然坏境有联系吗?我们周围人口的数量有没有变化,打工的都去哪儿了?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算不算一种人口迁移?对当地经济有没有影响?他们外出时都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选择这种交通工具而不选择那种?.....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逐一解答,既能够扎实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放开手脚,拓宽视野。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要了解更多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实例,需要我们迈开双脚走出去,看看家乡是怎样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还需要我们睁大双眼看世界,利用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看看家乡之外的地区是怎样发展的。这样信息积累多了,问题也多了,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发展。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习课本中独到科学的视觉切入点

在学习每一章节中,我们都要认真玩味课本把我们视角引向了该地的哪些方面。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地理现象纷纭复杂,而且相互纠结。怎样透过现象抓本质,其视觉切入点的选择极为重要。而教材中独到的视觉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如如何了解欧洲西部的农业,教材把我们的视觉引向了欧洲一家的餐桌,使我们不但了解了本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而且对本区的农业与饮食结构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激起我们探究本区农业状况的兴趣。再如中东地区,作者把视角聚焦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因而揭示出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及复杂的民族矛盾。这样水到渠成、纲目分明地抓住了本区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问题的感知力为己任。

(二)仿照课本考察某一地理区域

比如:当我们学习了美国农业以后,把我国的农业和美国进行对比,然后试着用文字的形式介绍中国的农业,这样你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也会培养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能力。再如当你学了黄土高原一课后,你也考察一下当地存在怎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会越来越浓厚了。

三、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敢不敢提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激发兴趣,使学生要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课堂要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次,要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和生产服务,学有所用。第三学生能有成就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五、注重引导,使学生善问

只有善问才能在诸多的信息里面剔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直击问题要害,从根本上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学习要点进行提问,以提高“问”的质量。如在概念中提问、在课题中提问、在原理中提问、在总结归纳处提问、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等。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如教学“世界人口分布”一课时应这样引导学生,问:“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对世界人口分布能不能直接观察?”“能的话我们要观察什么?”“你是怎样进行观察的?”“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这样学生不但能提出好多问题,而且所提问题都能涉及本节实质。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把握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六、合理评价,使学生乐问

欣赏和赞美是学生最渴望得到的,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耐心地倾听并给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在心理上包容学生,评价就会切中要害。评价一般要有激励性,能激发学生的内需力和自信力。同时还应具有指导性,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与学生一起思考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严禁讥讽嘲笑,褒扬其合理的地方,让评价成为学生提问的催化剂。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意识课堂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