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2014-11-07郑清燕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预设策略课堂教学

郑清燕

摘要:对于教学有效的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让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互动共生,共同演绎课堂精彩。本文分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一些误区,并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探索如何进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笔者曾参加了很多的教学调研活动,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发现有较多的课堂看似热闹互动,但其实质仍是教师一统课堂的程式。这样的教学预设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成。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和课件,总是要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预设,甚至出现教学预设不合理、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动态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在预设中不断生成的,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改革决定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十分重视预设与生成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误区

误区之一:预设成为摆设

很多教师认为公开课要热闹才行。于是,花哨的教学设计,花花绿绿的课件,有的还配以动漫和音乐——这些都成了公开课必不可少的形式。但如果一堂课“热闹”过了头,“形式”纯粹成了“摆设”,就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笔者曾听过一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花哨的预设完全成为了“显摆”:

情景一:开头导入,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周郎顾,之后又播放它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未进入《念奴娇》学习,时间已经五分多钟过去了……

情景二:在教师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放了一段音乐,但与课堂内容无关,而且声音特别响,一部分学生在这音乐声中,显得比较兴奋,没有认真参与讨论。音乐结束了,请两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第二名学生还没讲完,教师再次让音乐响起……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课前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有视频、音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等,可以说语文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形式,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展示。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位教师上课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为了完成她的那些课前的“精心设计”,很多环节,都是匆匆而过,学生弄得眼花缭乱,但对学习来说,却不一定有什么很好的效果。

误区之二:生成即是提问

“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确实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之一,但问题的设置,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它反映了教师对文本的挖掘程度,也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设置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如何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又会出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去正确引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去考虑的,假如把这些考虑得过于简单化,认为只要设置了一些问题,或者说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设置很多问题,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下面这堂课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的问题,粗粗一算,大概有二三十个之多,但过多的甚至是无意义的提问只是浪费课堂时间,对提升学生的能力不起多大作用:

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谁在文中说的话多?说了哪些话?……

显然面对这么多问题,先不说问题的难度是多少,即使学生拿着参考答案读,也需要二三十分钟,学生哪有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这当中有好多问题的设置,笔者觉得还可以再商榷,如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对高中生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几次,当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回答或者接着那个问题提出他自己的新的问题时,教师听到了,但都回避了,而学生的那些疑惑,正是他们独立思维的火花啊!

误区之三:提升等于发挥

学生能力的提升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如课文朗读、问题探究、小组讨论、课堂练笔等等。例如朗读,它往往被视为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和解读文本,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操、人生价值观等。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教师范读,尤其是教师对文本没有很好地把握时就更不适宜范读。

有位教师在教《道士塔》时,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那段——当代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那首诗“我好恨……决胜负于城下”,大概对学生朗读的表现不是感到很满意,就说“刚才同学的朗读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愤恨之情,我来给大家读一下”。于是,教师就开始了他的范读。可结果没比学生好到哪儿去,也只是平淡无味,没显出“愤恨”的表情。该教师也似乎意识到这一点,只好尴尬地说了一句“我也读得不好”。

在这里,教师想通过朗读给学生一种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提升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然而他们的不合情感的范读,非但没有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反而却以很草率的方式将课堂引入了“无效教学”,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三、预设和生成的概念界定

预设,就是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

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四、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深刻解读文本,追求有效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并对学生学习后将要达成的目标作一些预测。当然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效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我们进行教学预设时,应重视其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笔者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就作了如下预设:

1.教材的地位和主要内容。这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一“珍爱生命”里的一篇课文,本专题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2.学情分析和教学定位。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会从小说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分析。但学生对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目标定为:通过人物的分析来凸显小说宣扬的人性美,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3.教学程序设计。本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第二课时主要是安排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提升并进行课堂写作。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作了下面的预设:

(1)情景导入:韦唯的《爱的奉献》来创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热情。

(2)学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3)课堂讨论:通过设置几个问题来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如:①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②探讨:叶子的不落,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

4.预设的动态发展。在对贝尔曼人物形象分析中,可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四位——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那么,谁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呢?”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打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学生亮出的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和总结。

(二)注重提升能力,达到有效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课堂教学的写作是最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能力提升。

笔者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的第二课时,设置了一个课堂写作训练:“结合文章提供的有关信息,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老贝尔曼夜里画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景,要有适当的环境、动作和心理描写,200字左右。”二十分钟后,学生就有了精彩的创作,现摘录一例:

风像是吃错了药似的,发疯地呕吐着;雨呢,像是在调戏大地,疯狂地挥霍。

“鬼天气,呵,挑衅我一个老头子吗?呵呵,一朵年轻的花儿要凋零,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去给她添叶了。”贝尔曼先生提着灯笼、画具诉说着。

“啊,这还真高啊。看来必须得要梯子,咳,咳。”贝尔曼先生稍休息了一下,又弄来梯子,但是他太虚弱了。“这雨衣可真碍手,这下得我老头子画一副不朽的画了。”说着他解下雨衣,调好颜料,吃力地爬上梯子。

“呵呵,伟大的时刻到了。”贝尔曼先生笑着哈了一口气,只见得笔在墙上跳动。这时的风和雨似乎小了,他只觉得自己热血沸腾,画完最后一笔时,他满意地笑了。“我就知道我迟早会画好的,呵,这朵幼小的花朵啊,都说我老头子暴躁,是倔驴,到头还是我这老头来保护这朵花啊。”老人紧了紧衣服。但是他太难受了,眼睛像是附着磁铁似的,怎么睁也睁不开,他很冷很冷,像是一只无头苍蝇似的往前撞……

这一切没有人知道,风与雨肆虐着,只有那只遗落的灯笼还在一点一点吐着火焰,像在诉说却无人知晓……

显然,该学生对文本都有了深入一步的解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得非常准确,抓住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非常形象。学生通过这个写作活动,展现了各自独特的体验。通过这种预设中的生成,不仅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同时丰富了情感、训练了思维,而且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后记

课堂的有效生成,离不开充分的预设,有效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是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将学生置于更突出的地位,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为“学——导”顺序,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灵性的智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既关心预设的实现,又关注动态的生成,语文课堂才会更精彩、更美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秀玲主编.碰撞与沟通[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预设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