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2014-11-07林剑朝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思想品德人格

林剑朝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品德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师责无旁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任。因此,论文以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落实发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运用心理效应,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的教学实施范例,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人格 健全人格 思想品德 教学

一、中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的提出

据《云南信息报》(昆明)2010年5月19日报道:2010年4月21日凌晨2时,4名陆良三中初三(7)班的学生,他们翻越围墙来到校外上网,因为这天是玉树地震哀悼日,他们无法上网吧。谢刚、谢明育等四人觉得无聊,他们在小广场找到钱金芬,用石子砸她,用大拇指粗带刺的叶子花枝条,轮流抽打她,用拖鞋去扇她,并胁迫她脱掉衣服,用打火机烧她的手指、裤子......对钱金芬的殴打持续到凌晨近4点。最后,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

笔者曾看过一则“伯乐相马”的寓言:伯乐发现了匹千里马,经过训练,使它扬名天下。有一天,伯乐在路上又遇到这匹千里马,刚准备上前与之打招呼,却见那千里马直朝伯乐冲去,想撞死伯乐。多亏伯乐闪身躲过,伯乐非常气愤,质问千里马:“为什么恩将仇报?”千里马说:“撞死你,就不会有第二匹千里马被你发现,那时,我就身价百倍啦。”伯乐听后,仰天长叹道:“哎,我光看马的能力,没有注意马的品质啊!”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同时,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中的他们,缺乏应对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很难摆脱各种不健康思想诱惑。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陷入了冲突、困扰之中。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趋势,全国政协常委潘贵玉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份《关于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建议,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主题。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是在初中年级开始的一门思想政治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形成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在初中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方面担当着重要而又特殊的任务,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功能。

(一)培养健全人格是思想品德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每册教材的内容都力求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多维综合,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为基本轴线,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在各个年级的教材主题之中。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塑造内容,承载着健全人格所需的大量知识。它们决定着个体健全人格的基本面貌,未来走向,是一套进行健全人格塑造的好教材。七年级教材通过“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做情绪的主人”“做意志坚强的人”等框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八年级教材通过“我与父母交朋友”“同济携手共进”“老师伴我成长”等框题,让学生学会克服“逆反”心理和青春期闭锁心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友好地与父母、教师、同伴交往。九年级教材通过“在承担中成长”“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选择希望人生”等框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养成亲社会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在造就学生成长素质的基础上,使学生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然而,在现实社会及整个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育,轻视德育。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德育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学目标和任务却很艰巨,任重道远。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施范例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1.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非常迫切。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的激烈竞争,家庭的不当教育,学校过重的负担等,都影响着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承担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责任。如在讲授《自我新形象》这一框时,首先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心中的偶像及崇拜的原因。其次让学生讨论偶像给我们带来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是什么?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应取长补短,指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最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3年后、6年后,你将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15年后,有什么样的业绩、能力和品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现在的行动,而且还需要详细的行动计划,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初中生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当这种强烈的自主性需求,受到忽视或阻碍时,就会引起反抗。反抗期反抗的主要指向是父母,有时也会转移到教师及相关成人身上。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授《两代人的对话》一框时,首先开展互换角色活动“假如我是妈妈(爸爸)”,引导学生通过心理换位的方法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通过“心理游戏—人生之舟”的活动,要求:(1)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下5个最爱的人的名字;(2)逐一划掉他们心中的一个,并写下去掉的理由及自己内心感受;(3)最终剩下一个,注明剩下他(她)的理由及并自己的心情;(4)学生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5)分享。在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情境:有感到不知取舍的;有痛苦不愿下笔的;有埋怨教师太残忍的,有泪流满面的……学生们在这种难以取舍的情感体验中,想到的更多是对父母的感激,父母的爱,似乎所有的一切不满都毫无意义,心中充满着对父母无限的爱与感激,学生的善良人性被牵引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更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丰富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在授《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框时,通过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学生认识教师工作的特点,并通过活动“夸夸我们的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教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以提高学生尊师的道德品质,感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

3.帮助学生培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是中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授《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框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承诺是一种责任,履行承诺是一种能力,要做到慎重许诺,“言必信,行必果”。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怎样做到自觉承担责任?通过讨论,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体验和坦诚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错了,就要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以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的责任,努力做责任的主人。

(二)运用心理效应,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1.利用“自己人效应”,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主动交往的水平,要把学生视为第二自我,就必须把教师的架子放下,主动接近学生,从空间距离上的接近发展到心理情感上的接近,因为通过接近,可以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直至同化为推心置腹的自己人。学生最需要的是被尊重,一旦尊重他,什么都好说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喜欢上你的课。我们学校每年都进行学生评价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拉近学生距离上是做得很好。

其次,教师要掌握与学生相容的本领。要想学生成为自己人,就必须学会相容、宽容等本领。教师与学生个性完全相似是不太多的,因此,教师应像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那样,他说:“当一个人回到家的时候,他把鞋套脱下留在室外的过道里,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也应当把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之外,在这里,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阳光、快乐、美好带进课堂,提高相容水平,努力达到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水平,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愁学生不成自己人?

2.利用“暗示效应”,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眼神的交流。眼神交流是最复杂的,如果是充满信任、鼓励、赞赏的,这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自信心。如果是怀疑、愤怒、讨厌的,这可能引起学生的恐惧、害怕、退缩的心理反应。如果是熟视无睹、冷漠的,这是一种最令学生伤心的眼神,这种眼神将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厌学情绪的产生,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用第一种眼神与学生交流,来传达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

有一次,我上初一《做情绪的主人》的公开课时,有个坐在前排的小个子男生,看到后排坐着很多教师时,他感到紧张,就偷偷地跟我说:“老师,你等下上课时,不要提问我,好吗?”我很诧异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怕回答不来,会影响你的上课。”我当时感谢他为我着想,同时我想起了,有位教师成功的例子:这位教师告诉班上最差的同学,教师提问时如果你会就举左手,不会时就举右手。我马上告诉他如果老师提问时你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回答就举右手,他高兴地点了点头。后来,我发现他举起了左手,就马上提问他,他很自信地答出了正确答案,我当场表扬了他。从此,这位同学上课变得自信活泼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热爱学生,成为人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么怎样的教师才可称得上人师呢?第一位的要求当然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其具体表现就是热爱学生。全国师德十佳教师林崇德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学生。”他还说:“教育技能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他的心一定会与学生发生共鸣,象学生一样在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中感受到尝试与努力的乐趣,使自己更投入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2.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育工作者、教师作出过高度概括,即“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体现了“身正”和“学高”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对学生“言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身教”。研究表明,教师的各方面品质对学生影响较大。比如,教师精神振作、兴趣广泛、性格恬静、情绪高涨、意志坚强果断、生活有条理等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反之,教师精神沮丧,兴趣偏狭,性格暴躁,情绪低沉、怯懦或犹豫不决,生活杂乱无章等,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消积的、低沉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举一动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因此,得当的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注“人”成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当前,虽然屡见报端的有关青少年学生在人格健康方面出问题的各种案件,但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在总体上是比较健全的。“人”字,一撇是才能,一捺是人格,教育工作者只有把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3(21).

[2]陈仲康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王森林.人格教育:让孩子拥有一生的财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黄悦勤.青少年健康人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7]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上册: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2.

[9]卫异,左振瑛.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思想品德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