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活动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4-11-07马淑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学校

马淑萍

摘要: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创建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以学校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模式,以整体构思为基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整合型模式,并形成“优势互补、联动互补”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活动模式,出现德育资源共享,德育效应才能彰显出良好的态势。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社区 德育活动模式

当教育体制、教育目标转化为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后,才能有效地进入组织的教育行为、运作状态,产生机制性的教育效应。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由于人们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存在着差异,致使德育模式具体形态呈现为多样性。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创建并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的四种模式。

一、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

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区域性的教育互动学会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所大学校。

社区如何实现教育互动,成为社会化的大学校,我们经过多年的大教育实践和近年来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在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如我们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在社区围绕“知荣辱、讲文明、创示范”的主题,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为抓手,开展了15项活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以“文明、感恩、诚信”为主题,开展“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脚下”,“文明从我做起”的交通文明、环境保洁等活动;二是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安定科技馆、社区科普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中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和“识毒、拒毒、防毒、禁毒”的参与教育体验的系列活动;四是依托校内外人力资源,组织专家、学者、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为学生们举办各种讲座;五是搭建多样化文体平台,满足中小学生喜爱表演的愿望;六是开展以“感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从而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学校德育充分体现着时代先进文化的道德精神。为此,社区青少年德育应当以学校为中心,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大德育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产生青少年德育的整合力,收到青少年德育的机制性效应。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建构形成了以定西理工中专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德育模式。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指导定西理工中专实施的“四个一德育工程”,主要策略是:学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1)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2)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3)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4)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学校为有效实施“四个一”为形式的大德育,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协调中心,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大德育的联动性,并且以“阳光周六”家校互动活动和“家庭教育加油站”系列活动为载体,探讨解决家庭德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建立家长社区代表月听课制度,配备家长社区代表班级辅导员,积极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德育活动。这样层层递进空间联动的四个一德育活动,通过学校把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三、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模式

时下,人们用心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统计:全民读书率只占20%(已除去教材教辅);读书的品位越来越低;图书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失调;“读网”杀死“读书”的趋势在蔓延。读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市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的节节下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提升全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时,社区、家庭如何运作,学校应当扮演何等角色,发挥何等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地凸现出来。我署竹园小学经过几年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德育模式。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在大城小学坚持全员参与,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参与进来。制定、实施、总结与推广,四者紧密配合,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始至终地在创建“书香之家”读书活动中担当“主角”。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读书读报指导小组、学科学习辅导小组、道德教育指导小组、校外活动指导小组等。通过全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教师、学生和社区人的文化品位,形成对青少年进行健康道德情操教育的读书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的成效。

四、以整体构思为基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整合型模式

按照系统学原理,教育资源单列存在时只是单要素的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合理组合为一个整体时,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力量的功能作用。我们就如何进行整体构思,实现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德育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我们采取了五个基本策略:

1.通过德育资源调查,了解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和德育需求,摸清辖区内德育资源力量基础,为德育资源整合,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创设前提性基础。

2.组织学校与社区签定教育资源共享责任协议书,促进“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互动开放共享的全覆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3.采取“各方沟通,示范引领,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策略,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如定西理工中专“四个一工程”的德育共同体;在城小学“书香之家”辐射式德育体系等),实现青少年德育的系统整合。

4.建立诸如“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援助中心、社区德育协调中心”等德育机构,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德育资源力量的整合。

5.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开放学校资源,开展诸如“百万家庭网上行”“全民学礼仪”等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德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获得德育体验,从而提升德育资源的教育效应。

只有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整合起来,使它们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配合,作用上形成互补,才能达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营造积极的教育体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活动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O185)。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学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