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2014-11-07程宝军
程宝军
摘要:新课改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成败,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主体 角色 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面改革。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现在教学中我们已经很欣喜地看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课堂上已很少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定位的局面。教学过程不再是“填鸭式”,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冷静地发现,似乎我们的教师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也就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失调了!
一、问题
问题一:迎合潮流,夸张运用某种理论。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伤害学生的罪名。
问题二:流于形式,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气氛。
把学生分成几大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将所有的课堂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不加限制,教师唯恐多说被人讥笑老传统,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或欣赏者,完全处于不作为状态。
问题三:频繁提问,忽略学生深层思维品质、审美素养的训练。
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一堂公开课设计五十个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却还要学生分组探究,时间有限学生仓促答题,不能深入思考。这样一来,热闹的讨论其实变得苍白无实效了。
问题四:忽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仅停留在小组讨论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自身感悟、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自己圈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被动却还要积极地怀着无限兴趣去探讨,学生只是频于应付而缺乏深层思考,使小组合作探究肤浅化。
问题五:滥用幻灯片,导致课堂预设性太强。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用多媒体本身是件好事,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直观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很多优质课评比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决定性标准,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显示备课充分,内容容量大,做了很多张幻灯片,课堂完全被幻灯片内容牵着走,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鉴于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行为可做如下调整:
(一)课堂设计强调预知基础上的预设
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先自主探究后再合作讨论。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前理解代替学生的前理解,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前理解。这样,学案的编写尤为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讲新课前规定学生必须提出三个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保留和自己目标相同的。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一些资料。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课前搜罗资料,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去感受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课上小组展示,学生可以多方面、更深刻地理解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教师加强课堂引导,高度警觉“教师不作为”倾向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讲课的时间不必那么机械,该讲透的还是要讲,实行课改,不排除要教育质量。因为课改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而学生学得好与坏,掌握得多与少,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的;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最重要的教师一方面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另一方面必须对讲课内容有补充、有提升。如教学《登高》一课,让学生深入感悟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及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师可以补充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一段话:“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教师提升总结:作者的悲情来自季节之秋,生命之秋,国运之秋,从眼中所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悲叹。从而使季节之悲、生命之悲与国运之悲交汇融合,也就实现了诗人从个人情感向民族、国家情感的过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这样把悲秋上升为对身世及国运的感叹的高度上。
(三)多媒体课件力求实现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声像文的结合,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画面,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静态死板的对象都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限,只采用PPT一种形式,并且做了很多张,一则学生上课容易犯困,再则显得讲课预设性太强。避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课件完全可以制作成半成品,多方面寻找可用的资料,在课堂上有选择地使用。
2.课件张数不宜多,展示的应是在课本、练习册中找不到而学生非常需要的内容。
3.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课件,在课前分小组展示,使讲课内容有拓展。
轰轰烈烈的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挑战。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地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力求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参考文献:
[1]胡玮.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
[2]王碧荣.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东海县白塔中学.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