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14-11-07洪海燕
洪海燕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体育教育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体育课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本文结合本人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当前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 体育课程 教学策略 研究
随着当前教育形势的变化,高职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前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许多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学生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堂中,学生运动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正常发展。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重视,将严重影响教学开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结合高职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情况,笔者下面就高职体育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师上课讲解、示范,学生听讲、模仿。还有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许多学生的喜好项目会有偏差,因此,不少学生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易圆满完成。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解教学任务中的内容,留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做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消除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平等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构建平等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体育课程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乐趣,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教师的“一言堂”教学俨然不合当前教育形势,教师必须放下身价,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努力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教师对学生教育学习的评价也应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主要在教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做出综合评价。
高职的体育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但是这只是体育学习的一个方面,不能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决定因素。体育活动课是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特长和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和考核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评价要以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和表现为依据,如参加体育训练的情况,课外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比赛的成绩,体育项目宣传、推广等。这些都是体育成绩评价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能只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考核评价。
四、搭建多彩的课外舞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来从事课外活动。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兴趣小组、各种体育项目协会、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鉴赏水平和裁判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学生资源,尝试放手让相关协会组织体育活动。协会从各班级选择思想素质好的体育积极分子参加协会学习培训,让这些积极分子在各班级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带动班级其他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又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及时更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求。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不断补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高职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同时要主动适应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重视提高自身知识与业务能力,通过培训和进修等各种方式不断为自己充电,以满足学生更深层次学习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学的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当前高职体育课程的现状,利用当前新课改的契机,充分利用现在的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关注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课程项目,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提升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环境档次。当然,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创新过程,我们要摆脱那些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创新,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迅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李世星,李素萍.提倡素质教育与重视体育教育[J].焦作大学学报,2001(2).
[2]邱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郭瑞红.谈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方法[J].职教论坛,2005(14).
[4]魏云花.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2004(3).
[5]曾纪荣,肖锋,黎冬梅.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6).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