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14-11-06汤妙吉
〔摘要〕针对农村文献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云计算的强大优势,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搭建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2台服务器来完成。在1个农村、1所高校、1间云计算机房组成的实验对象上对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验证。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农村人口需求的网络服务、远程教育、培训指导、信息咨询的系统工程[1]。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建设不仅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促进了文化传承,提升了居民科学素质。
高校图书馆历来承担着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人类科学素质等重要责任[2]。以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农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平台,高校图书馆以帮扶的角色参与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这是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责任,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
笔者近几年以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身份常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多次进村入户的现场培训中,发现广州北部山区大多数农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农民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机制,文献信息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种类单一、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农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3]。另一方面,作为IT基础设施的云计算,它的服务、交付、使用模式已经开始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一些长期困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网络服务的棘手问题被云计算从基础层面解决了[4]。云计算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带来了一个新的应用模式。
为适应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受限的环境,贴近农村人口最普及、最易学的设备终端操作习惯,改变农村文献信息资源现存的被动交流方式,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它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设立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两台服务器来完成。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接受来自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员的云服务,突破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以局域网为最大使用范围的缺陷。
3结语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样貌似分散、实质协同合作的架构,以极小的成本取得了极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合理分配了优势、有效的资源到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着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量小、品种单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更新速度慢、技术不对口的问题。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农村与代表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高等学校之间搭建了一个无障碍交流平台。让村里人不用出家门就可方便、及时的接触到各种最新鲜出炉的资讯、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对自己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农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变得简单又方便。满足了农村人口的信息需求,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9]。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创新了高等院校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等进村开展科普活动的传统社会服务模式,科普志愿者可在任何地方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如手机)跟农民进行交流,解答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将更加人性化、亲民化、智能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将率先走向社会工作云服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农民对信息资本占有的马太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4):575-578.
[2]张力,侯婷.基于图书馆联盟的我国地区性合作储存库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3):42-44.
[3]暨群霞.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7-139.
[4]陈晨.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10):169-172.
[5]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29-148.
[6]王俊辉,曹静,凡燕,等.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370-371,405.
[7]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3(2):98-101.
[8]汤妙吉.“云”上建移动图书馆[J].中国教育网络,2012,(2):76-77.
[9]葛艳,于春莉,徐大勇,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6):60-6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针对农村文献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云计算的强大优势,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搭建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2台服务器来完成。在1个农村、1所高校、1间云计算机房组成的实验对象上对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验证。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农村人口需求的网络服务、远程教育、培训指导、信息咨询的系统工程[1]。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建设不仅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促进了文化传承,提升了居民科学素质。
高校图书馆历来承担着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人类科学素质等重要责任[2]。以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农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平台,高校图书馆以帮扶的角色参与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这是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责任,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
笔者近几年以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身份常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多次进村入户的现场培训中,发现广州北部山区大多数农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农民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机制,文献信息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种类单一、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农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3]。另一方面,作为IT基础设施的云计算,它的服务、交付、使用模式已经开始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一些长期困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网络服务的棘手问题被云计算从基础层面解决了[4]。云计算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带来了一个新的应用模式。
为适应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受限的环境,贴近农村人口最普及、最易学的设备终端操作习惯,改变农村文献信息资源现存的被动交流方式,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它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设立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两台服务器来完成。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接受来自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员的云服务,突破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以局域网为最大使用范围的缺陷。
3结语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样貌似分散、实质协同合作的架构,以极小的成本取得了极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合理分配了优势、有效的资源到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着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量小、品种单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更新速度慢、技术不对口的问题。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农村与代表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高等学校之间搭建了一个无障碍交流平台。让村里人不用出家门就可方便、及时的接触到各种最新鲜出炉的资讯、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对自己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农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变得简单又方便。满足了农村人口的信息需求,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9]。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创新了高等院校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等进村开展科普活动的传统社会服务模式,科普志愿者可在任何地方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如手机)跟农民进行交流,解答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将更加人性化、亲民化、智能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将率先走向社会工作云服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农民对信息资本占有的马太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4):575-578.
[2]张力,侯婷.基于图书馆联盟的我国地区性合作储存库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3):42-44.
[3]暨群霞.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7-139.
[4]陈晨.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10):169-172.
[5]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29-148.
[6]王俊辉,曹静,凡燕,等.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370-371,405.
[7]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3(2):98-101.
[8]汤妙吉.“云”上建移动图书馆[J].中国教育网络,2012,(2):76-77.
[9]葛艳,于春莉,徐大勇,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6):60-6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针对农村文献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云计算的强大优势,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搭建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2台服务器来完成。在1个农村、1所高校、1间云计算机房组成的实验对象上对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验证。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农村人口需求的网络服务、远程教育、培训指导、信息咨询的系统工程[1]。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建设不仅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促进了文化传承,提升了居民科学素质。
高校图书馆历来承担着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人类科学素质等重要责任[2]。以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农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平台,高校图书馆以帮扶的角色参与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这是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责任,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
笔者近几年以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身份常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多次进村入户的现场培训中,发现广州北部山区大多数农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农民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机制,文献信息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种类单一、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农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3]。另一方面,作为IT基础设施的云计算,它的服务、交付、使用模式已经开始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一些长期困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网络服务的棘手问题被云计算从基础层面解决了[4]。云计算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带来了一个新的应用模式。
为适应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受限的环境,贴近农村人口最普及、最易学的设备终端操作习惯,改变农村文献信息资源现存的被动交流方式,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与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它将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服务与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分开,设立两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和移动终端服务器,所有的计算都由这两台服务器来完成。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接受来自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员的云服务,突破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以局域网为最大使用范围的缺陷。
3结语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样貌似分散、实质协同合作的架构,以极小的成本取得了极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合理分配了优势、有效的资源到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着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量小、品种单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更新速度慢、技术不对口的问题。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农村与代表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高等学校之间搭建了一个无障碍交流平台。让村里人不用出家门就可方便、及时的接触到各种最新鲜出炉的资讯、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对自己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农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变得简单又方便。满足了农村人口的信息需求,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9]。
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创新了高等院校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等进村开展科普活动的传统社会服务模式,科普志愿者可在任何地方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如手机)跟农民进行交流,解答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将更加人性化、亲民化、智能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将率先走向社会工作云服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农民对信息资本占有的马太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4):575-578.
[2]张力,侯婷.基于图书馆联盟的我国地区性合作储存库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3):42-44.
[3]暨群霞.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7-139.
[4]陈晨.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10):169-172.
[5]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29-148.
[6]王俊辉,曹静,凡燕,等.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370-371,405.
[7]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3(2):98-101.
[8]汤妙吉.“云”上建移动图书馆[J].中国教育网络,2012,(2):76-77.
[9]葛艳,于春莉,徐大勇,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6):60-6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