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民间艺术的背景下灿烂

2014-11-06孟燕

文史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

孟燕

转眼间,距写《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后记已5年,该书于2008年出版,获第六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几年来,国家对民间文化在法规和公益的层面给予了高度的确认和维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名录已通过普查、申报,获得相应的扶持和保护;但与此同时,我们书中的陈兴才等好几位民间艺术家已相继过世,带走了像绵竹年画南派刻版、根须画、干草画、金铜镶宝画等的独门绝技。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疾呼:“我们文化工作者还是先离开你们的书案吧!到田野、到山坳、到民间去!那里的危亡于旦夕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向你们呼救。”这其中传递的是一种良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呼唤。

民间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另一半的“母亲文化”,更多地承载着历史的血脉、群体的记忆、生活的理念、情感的归属。当我们的脚步急迫地迈向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时,漫长的农耕文明留下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在以我们猝不及防的方式急剧消亡。抢救、保护这份昭示着我们从何处来的珍贵遗产,使得每一次关乎我省民间手工艺术家们及作品的评选、展示乃至包括这次制作流程的全方位记录,都被赋予了一份责任和使命,也都一如既往地得到相关党政领导,特别是省文联党组的重视和支持;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师生也积极参与,将实地记录拍摄、考察调研的第一手资料汇集成本书的成果;著名书法家刘云泉先生欣然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夏陶、商铜、周漆、宋瓷、明木、清画,这些手工技艺物化的直观形象,已凝炼成背景,代言着朝代,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个文化符号。而文化又是活态的、发展的,在传承中创新将使其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本书以小搏大,力求通过呈现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术的制作流程,挖掘“集体记忆”下的历史文化信息。留住手艺,既是以另一种方式保护四川文化的民间瑰宝,又为未来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也会进一步延续、丰富“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品牌。

本书选取的民间工艺项目不分大小先后,第一层次按类别划分,第二层次以品种相同的集中在一起排序。书后所附的光碟,最初想做成本书的电子档,那样的确简便易行又不失华丽。但后来还是迎难而上,从已采录的87个民间手工艺术中,选取更为典型的9个项目,高清摄制,专业制作,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让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民间艺术制作流程得以动态的、立体的呈现。这样,就极大地增添了《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一书的厚重感和实用性,是对保护的有益探索和贡献。然而,由于本书系四川省首部集中、系统地介绍分散于民间的手工艺术技艺的著作,在辑录的全面性、准确性等等方面难免疏漏,敬请指正。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真抓实干、少留遗憾是我们做本书的愿望;在践行中国梦的背景下,我们愿意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安徽民间工艺大师:杜平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