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税制改革背后的一盘大棋

2014-11-06谢华育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检察风云 2014年21期
关键词:财权分税制事权

文/谢华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税制改革背后的一盘大棋

文/谢华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历史看,税收制度的变革意义是极为深远的。此前进行的分税制改革,从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看,奠定了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980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性增长。但是政府税收收入并没有同步增加,1979年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为28.4%,到1993年已经下降到12.6%。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家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大幅下降。中央财政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了中央两次向地方借钱,但是借而不还的事。一次是80年代中期“能源交通基金”,一次是1989年“预算调解基金”。充实中央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极具负面影响的办法,是通过扩大货币规模,由中央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借钱,这种做法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规模通货膨胀的诱发因素之一。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国家的开支却大幅增加。国家在粮食收购补贴,重点建设投入,特别是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投入上都受到巨大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在重新划分过程中中央获得了更大的财源,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有意思的是,分税制改革尽管提高了政府在社会总收入中的分成比例,但是经济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分税制因为使财政变成一本明账,地方政府无法把预算内收入转化成预算外收入以隐瞒实际税收情况,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于实现税收分成,扩大财政收入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目标,这种目标的一致性也促使央地两级政府更积极地扶持经济发展,以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

本次营改增改革从范围上将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对象,于是我们就面对几个问题。第一,是否本次营改增改革会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第二,营改增改革能否刺激服务业发展。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还有一种最简单,但却缺乏长远考虑的做法,就是通过土地财政充实地方政府收入。从某些方面我们应该理解土地财政的做法,因为地方政府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哪块都是需要很大开销。根据我们对上海郊区镇政府的一些调研,城市郊区或者农村地区根据城市化程度不同,每年必须要有1亿-5亿元人民币的支出,以完善或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本次营改增改革的一个原则是“事权财权匹配”,也就是谁负责的事情多,谁就应该享有更多财政权力。但从目前财政部领导的一些表态看,似乎希望央地事权和财权往中央集中。尽管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损失以及改变土地财政,通过新税种的引入可以达到平衡地方收入的效果,但是这些新税种的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如果财权事权向中央集中,如何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率,毕竟中央政府承担地方事权,在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可能面临比地方政府更高的成本。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也需要细致思考。毕竟相比较于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方式要简单得多,依靠要素投入就可以拉动制造业提升。但是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要素更为复杂,有些因素甚至是政府无法控制的,比如文化因素、法制因素。简单以营改增改革对制造业的影响比附对服务业影响是需要谨慎的。地方政府如何竞争,这要求地方政府提高自身素质,制定更人性化政策,同时竞争实力的增强也非一朝一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是多么强。

营改增改革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以来的又一件大事,简单看,营改增改革不过是税目更替,但营改增背后却酝酿着更深刻的问题。所以在营改增改革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公共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规律,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猜你喜欢

财权分税制事权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我国国地税机构改革的背景及方向分析
为什么要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治理理念视角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房价关系研究
浙江省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财权、事权及其宪法保障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错配与匹配
浅议我国分税制改革
论我国科技事权划分与科技支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