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导向问题研究

2014-11-06张赫楠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问题对策

摘要: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关注欠发达地区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探讨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导向的特点,分析企业在心理契约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为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心理契约导向;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3年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吉农院合字【2013】第 108 号)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7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而与此同时,人员流动率升高、核心人才流失等问题却日益突出。由此,心理契约以及与此相关的员工信任、忠诚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近年来,吉林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扶植下,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依然存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目前,在吉林省欠发达地区,员工的心理需求普遍尚未进入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范畴,心理契约的概念及作用亟待引发管理者的重视。

1 吉林省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概况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汇集了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欠发达地区也概莫能外。以白城市为例,其所辖的1个市辖区(洮北区)、2个县(镇赉县、通榆县)和2个县级市(洮南市、大安市)中,有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镇赉县、通榆县),1个是省级贫困县(大安市),是吉林省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白城市企业皆为民营性质,主要集中在汽车配套、农产品资源加工、能源、纺织服装、医药、装备制造和冶金建材七大产业。2013年,七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7%,同比增长19.6%,其中农产品加工和能源两大产业占半数以上。4个县(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6%。其中,大安市和洮南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7.7亿元和124.9亿元,镇赉县和通榆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和66亿元。在众多工业民营企业中,重点企业作用突出。白城派克电气公司完成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45.2%;益海嘉里(白城)粮油公司完成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26.4%;吉林敖东洮南药业公司完成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46.2%;洮南恒盛公司完成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42.6%;大安晨飞风电设备公司完成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335.8%。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新增30户,总数达到198户,新增产值97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0%。

2 吉林省欠发达地区企业对待员工心理契约导向存在的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条件和认知等方面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常有名无实。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当地不乏知名民营中小企业。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总体而言,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地区迟迟无法脱贫,企业在对待员工的心理需求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 企业管理者对心理契约的认知不足

如前所述,白城市以工业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包括汽配、农产品资源加工、能源、纺织服装、医药、装备制造和冶金建材七大重点行业。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偏低。一线生产操作员工基本无学历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达到大专水平即可。当被问及心理契约的相关问题时,众多管理者表示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有限,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导致对心理契约的认知不足。企业管理者的淡薄意识导致对员工心理需求的忽视,难以满足员工的期待,使心理契约遭到破坏,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行为,造成人员流失,难以保留优秀人才的恶性循环。

2.2 企业员工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渠道

由于行业特征的影响,白城市大部分企业的人员构成中一线生产操作工人占多半,辅以少数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对一线工人的访谈中发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由于工作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可替代性较高,一线工人在劳工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鲜有资格决定薪酬待遇,很难有机会与上级进行沟通交流。企业的沟通渠道多以下行沟通为主,缺少上行沟通机制,员工的心理需求无人问津。加之民营企业重效率轻关系,组织氛围相对紧张,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信任,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即使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也不敢吐露心声,导致上行沟通流于形式,管理者无法获悉员工真正的需求,难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 企业激励机制相对单一

激励机制是企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鲜有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激励制度,多局限于基本的奖惩规定,以物质激励为主,缺少精神激励。单一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心理诉求的漠视。一方面,对所有员工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视员工心理需求的个体差异,即员工心理契约导向的多样性,导致激励机制收效寥寥。另一方面,只关注奖金、补助等经济形式的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履行了交易型契约,却忽视了员工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关系型契约,致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等积极态度难以建立,更无法表现出企业期望的组织公民行为,最终导致劳工关系紧张,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3 结语

研究表明,吉林省欠发达地区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尚未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存在普遍的心理契约违背状况,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流于形式,员工工作热情浮于表面。为此,企业管理者应在未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切实增强心理契约的履行意识

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心理契约的概念引入意识范畴,加以重视。认知是态度和行为的指挥棒,只有认识到心理契约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审视企业的各项制度,从内心开始关注员工真正的所想所需,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建立良好的劳工关系。

3.2 积极完善企业的沟通机制

民营企业过分追求效率,往往忽视了组织文化的构建。企业的管理者应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同事间互帮互助,上下级间友善平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增进彼此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积极完善企业的沟通机制,拓宽上行沟通的渠道,为员工提供充分表达心理需求的平台,有助于管理者切实了解员工所想,履行心理契约。

3.3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在了解员工的心理期待基础上,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分析不同员工在心理契约导向上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不仅如此,还应及时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察觉需求导向的变动,适时调整工作目标和激励手段。此外,务必充分重视员工在经济报酬以外的其他需求,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高大伟,于凝.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企业作用增强[N].吉林日报,2014-2-11(6).

[2] 孟秋芳.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领军人才心理契约缔结机理[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4).

[3] 房栋,王炜.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的内在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10,(34).

[4] 蒙丹,段忠贤.基于心理契约的贫困农村科技管理创新[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3).

作者简介:张赫楠,硕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问题对策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