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4-11-06季永生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摘要:杨树是我国造林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树种之一,目前面临现有林分改造和注药病虫害综合治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杨树人工林的主要病害包括叶锈病、叶斑病和干部烂皮病的致病菌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简述,以期为实际生产中的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70

杨树(Populus)是世界上最广泛栽植的树种之一,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成材率高等特点,在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工业用材以及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是杨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早期重点生态公益林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三北防护林早期造林以杨树人工林为主,对实现防风固沙、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作用显著,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早期的杨树人工林以纯林为主,因此由于林分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病虫害发生严重,其中蛀干害虫如杨干象、光肩星天牛、杨树烂皮病和叶部病害等对杨树人工林造成了极大危害。虽然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工林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杨树人工林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对于合理改造杨树人工林林分,保持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包括叶锈病、叶斑病以及烂皮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1 杨树叶锈病及其防治技术

由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部病害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害,引起锈病的病菌都是专性寄生菌,依赖寄主植物活体获取营养和生存。杨树叶锈病主要包括毛白杨叶锈病和落叶松—杨锈病,其中毛白杨叶锈病主要危害毛白杨等白杨派树种,而落叶松—杨锈病则主要危害青杨派和黑杨派的树种。毛白杨锈病是由杨栅锈菌和马格栅锈菌引起,在叶背面形成黄色夏孢子堆,严重受害的病叶经过3周左右即干枯死亡,毛白杨锈病多发生于5年以下幼树上,白杨派树种普遍感病,但树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落叶松—杨锈病是由松—杨栅锈病引起的,以小苗和幼树受危害较为严重,病害造成杨树叶片提早1~2个月落叶,严重影响苗木和幼树的生长,削弱树势,为弱寄生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主要防治技术:一是锈病防治的最基本原则是消灭初期侵染源和转主寄主,引起树木锈病的锈菌多为转主寄主的长循环型锈菌,整个生活史需要不同的树种寄生来完成不同类型孢子的循环,因此在清楚不同锈病的转主寄主后,不能营造包含锈病转主寄主的混交林,以减少锈病的发生,同时在初春病芽出现时期,利用病芽容易辨识的特点,及时发现并摘除,同时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二是选育优质和抗病的杨树种类也是防治杨树叶锈病的主要措施,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用抗病树种,实行多树种和多品种搭配种植;三是对于苗圃地和造林地要合理密植,避免林地湿度过大,给孢子扩散萌发创造条件,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和钾肥不足,提高苗木抗病力;四是对于已经发生锈病的林分,要采取化学防治进行控制,喷洒100倍50%代森铵或1000倍退菌特等以控制病情。

2 杨树叶斑病及其防治技术

杨树叶部病害除杨树叶锈病外,叶斑病是一类由病原菌引起的叶部斑枯病,包括灰斑病、黑斑病、斑枯病和杨叶枯病,严重时引起叶片枯死,造成树体生长缓慢。黑斑病是由杨盘二孢引起,在杨树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黑斑病的发生与降雨量成正相关,降水多则发病严重。斑枯病由壳针孢引起,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多圆形的小斑点,后变为浅褐色,同一个叶片上可形成几十个病斑,病斑连片后,叶片枯黄死亡。杨树灰斑病由球腔菌引起,在叶片表面形成水渍状病斑,严重导致嫩梢干枯死亡。杨树叶枯病是由链格孢菌引起,也在表面发生,多形成于下孢子对的对面,病斑中间产生黑色霉状物。上述杨树叶部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幼树期间。主要防治技术:一是抗病树种和速生树种的选育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使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杨树新品种遗传选育周期大大缩短。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减少病害发生;二是科学分配杨树人工林的密度,降低林内湿度,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同时及时清理病落叶,减少病原菌的生物量累积,为杨树生长创造最佳生长环境;三是及时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在发病初期,喷洒戊唑醇、甲基托布津、异菌脲等内吸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四是对于苗圃,杨树苗密度不宜过大,当叶片密度过大时,人工间苗,以利于通风降温降湿;五是近年来随着生态安全理念的提出,环境和谐性的药剂和防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在杨树病害控制中也有新的成果涌现,如利用毒蘑菇毒素、木霉菌及其抑菌发酵产物、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控制杨树叶部病害中均取得不错的进展。

3 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技术

杨树烂皮病是杨树重要枝干病害,属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干旱缺水、日灼低温以及其他造成杨树生长势变弱的环境条件,均可导致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病部表现为水渍状病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中后期病部失水下陷,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可以对杨树干部形成环割,树体死亡。引起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研究表明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影响树木树势及抗病性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关系密切,主要包括:杨树的抗病性,不同杨树品系的抗病性不同,同时烂皮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低温干旱等环境因素均是引发杨树烂皮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人工林营造时密度过大,造成树木个体之间对生长空间和养分的竞争加剧,使树势衰弱,引发烂皮病,综上所述,一切影响树体生长势的内外因素均是诱发烂皮病发生的因子。因此基于以上观点,在防治杨树烂皮病的时候,以提供树木生长势的措施为主,包括:选用抗病树种,杨树对烂皮病的抗性与其他抗逆性密切相关,因此抗烂皮病的杨树树种同时也应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特性。同时做到适地适树,选择适合造林地区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优良杨树品种造林,最大限度提高其生长势;造林后加强人工林管理,及时抚育,改善林地及周围卫生条件。

作者简介:季永生,凤城市通远保林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