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星:一方小厨,一种修行
2014-11-05刘成伟
刘成伟
“燕星私家小厨”是媒体人孟燕星工作之余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累计点击量达到39万。公众号的内容近乎囊括了一般人尽可操作的美食菜谱:有知识女性的品质品味,还有工薪阶层的丰俭适宜、合理搭配。
在这个公众平台上,孟燕星将自己每日下厨的杰作一一上传,并附上每一道菜品的工序及用料。搜狐新闻的移动客户端看中了这个美食创意,经常推出“燕星私家小厨”的菜品,天长日久,粉丝云集。
很多粉丝开始习惯下载孟燕兴的菜谱,照单做菜。也有专业者在后台与她互动,探讨用料和工序,切磋菜品的好坏。
凭着这种积累和兴趣,孟燕星逐渐有了自己的“私家菜单”,并且颇得了一番美食感悟。
吃,是一种亲情
懂吃的人,都懂生活。
孟燕星算不得“吃货”中的行家,但钟爱美食,并且亲力亲为做一些私家菜,带给她周围的人们不可多得的享受。
2003年,“非典”期间,为安全起见,孟燕星在单位开灶。因为厨艺众所周知,孟燕星理所当然地成了工作之余的“大厨”。于是披马上阵,选菜择菜,点火下厨。大半年下来,同事们已经把到单位上班、吃孟燕星做的午餐当成最大的乐事。“有时候,菜稍微做多了点,剩下的,不等下班就已经成了同事们的午后餐。”
孟燕星的爱人,一开始是个“吃饱则好”、不太讲究吃的人。
“菜怎么样?”
“还不错。”
对话通常是这样。
在女人不凡的厨艺面前,男人的胃口逐渐变得挑剔。现在,她爱人已经被影响很多,对她的饭菜有所依赖。
孟燕星的母亲,则经常对着她的菜谱点餐。
“今晚吃花青素。”
“啊?”孟燕星看了一眼,然后就笑了,“说吃茄子不就得了吗?”
相比美食口感,老年人则多了一层营养标准,甚至连菜谱里的菜名都直接针对菜里所含的营养成分按多寡分出个三六九等,然后对着菜名点所含营养成分之名,母亲已经习惯了孟燕星的菜谱,孟燕星也逐渐适应了母亲的点餐方式。
孟燕星的女儿也是吃惯了她做的饭,女儿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有一天,正准备入睡,忽然馋极了,难以入睡,于是打电话告诉孟燕星,非要品一块酱猪蹄不可。最后竟然跑出去寻觅,如愿才回。“可能是对妈妈的味道的一种眷恋”。
“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孟燕星的饮食哲学里,吃是科学和品味,是生活琐碎和亲情诉说。
下厨,是一种精致的艺术
吃,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品质的选择。做,则是这种品质追求的行为艺术。
中国的菜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是一种色彩的搭配,也是一种美的选择。在菜品色彩选择上,孟燕星用她自己的颜色理论尽可能搭配合理:热烈的红、葱郁的青……她信奉和谐的颜色会带来营养的丰盛,不同的搭配会带来口感的多样。
在她的操控下,最普通的白菜能被炒出多样菜状和口感,一个青椒做熟之后不仅依然青葱诱人,还多了几分晶莹。这让有口福的人舌尖有了不同的触感,眼睛也得到一种享受和慰藉。
“好菜不光有好厨师,还得有好灶房。”这是俗语。
每一个喜欢做菜的人不仅需要有一身技艺,更需要有一间心满意足的厨房。 作为工薪阶层的私家菜“教母”级人物,孟燕星对厨房的要求其实并不复杂,“只求厨具齐全多样,精致合心”。而她对于食材的选择也是随心所欲,并不刻意讲究。
10月19日,孟燕星在微信上发了她的司糠作品,“用很地道的伊拉克蜜枣做的”。
“会特意寻找这些食材吗?”
“虽然有时候也会为了犒劳自己去特意寻觅,但大多数时候,家里有伊拉克蜜枣就放蜜枣,有新疆葡萄干就放葡萄干。总之是随手拈来。”
下班之后孟燕星会逛一下菜市场,有时即兴选择一些时令蔬菜,有时蓄谋良久寻一些解馋的菜品,总之,她的原则是,顺心。
可她对炒勺特别挑剔。“勺把必须是长把的,轻质好钢”。孟燕星认为这样可以尽兴地在炒菜的时候掂来掂去,挥洒自如。其他,状如空气烤箱是她从澳大利亚买回来的,打蛋器和盘子有时候她也挑剔形状和颜色。
技术是有规律的,艺术只看天分。炒菜的技艺有拙劣,下厨的艺术分高低,但是所有的评判标准都不可忽视一个自己的悠然之态。
吃得爽快,就是最高的评判。
做菜是一种修行
喜欢做饭的人从来不马虎。
“菜叶总要一片一片地洗,尤其如今的食品安全如此不堪,得清理得尽量干净些。”切菜也是如此。刀功全在耐心与细心。
“做菜就是一种修行。”虽然喜欢吃,但是相比而言,孟燕星更喜欢做菜的过程,而且从来不喜欢有人做下手。
有时,孟燕星做菜仅仅是因为想做,做出来仅仅是为了看着别人吃。
有一次,有个客人带了俩孩子来家里吃饭。一盘清蒸鱼上桌,孟燕星返回厨房继续做下一个菜,结果菜端上来,清蒸鱼只剩下鱼刺。
“孩子们都吃光了,家长还不好意思,其实我特喜欢。”孟燕星很享受地说。
孟燕星做饭有一个习惯:打开音乐,一个人在厨房里享受自己的艺术,和着音乐,听着刀切案板的声音,闻着烘焙散发出来的香味儿……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食物的缘分揉融在心,像一个圣徒对信仰的追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