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立骏:海归院士赤子心

2014-11-05苏醒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生

苏醒

在外界眼中,他是被荣誉光环笼罩的院士;在同事眼中,他是充满激情和毅力的战友;在学生眼中,他是体贴、宽容却一丝不苟的导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研究员, 担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9年,带领化学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14年5月8召开的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

在曲折中坚持

1957年,万立骏出生在辽宁省新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公社参加劳动,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可以挣一等工分的社员。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他渴求知识,仍然挤出时间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之后,他在乡村小学教过书,在公社做过几年通讯员和广播站编辑。

1977年恢复高考,万立骏顺利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在大学期间,他成绩优良,还一直担任机械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1982年毕业后,万立骏被分配到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成为工厂工具科热处理班的一名技术员。

在厂里,他很快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在工作中,他发现当时的热处理工艺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就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向书本求教,和技术人员切磋生产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在大学所学知识,不断改进和完善材料热处理工艺,降低了废品率,受到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好评,当年就被评为工厂的先进工作者。

在工作之余,他一直保持着对文学和文字的热爱。1983年,《长春日报》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和编辑,喜欢文字和宣传工作的万立骏大胆报名,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被顺利录取。向工厂请求调离的时候,领导却舍不得他离开。吉林省邮电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得知情况后,为了使他发挥更大作用,将他调到邮电管理局政治部组织宣传处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比工厂大有改善,但万立骏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人生理想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之后,他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和晶体学家郭可信院士,从事透射电镜和材料表面离子镀膜技术的研究。1987年硕士毕业后,万立骏在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材料工艺研究所担任讲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里,万立骏深感当时中国在某些研究领域和国际水平的差距,于是想出国学习。当时,万立骏从事透射电镜研究材料微观结构已经7年,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出现让他颇为激动,他认识到,这正是自己想要投入和挑战的一项新技术。

学成归国

1992年,万立骏带着妻儿远赴日本仙台,在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电化学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研究。

初到异国他乡,面临诸多困难。由于是自费留学,除了要学习专业,他还要在忙碌的学习之外打工,甚至在周末当搬运工来补贴家用。从材料学转到化学专业,意味着他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化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在过新年的时候,日本家家户户都在欢度节日,他却独自一人开车到实验室,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在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万立骏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着,克服了语言、生活和专业方面的重重困难。

经过三年努力,万立骏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任研究员,又在北海道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随后调入东北大学任助理教授。

在日本工作和生活多年,万立骏一直心系祖国,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在异乡求学,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科研同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每每参加一些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时,很少能看到国人的身影。于是,回国发展,为祖国效力的念头愈发强烈。虽然万立骏当时在日本已经站稳脚跟,留下来或者去其他发达国家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回国的决心非常坚定。

199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万立骏于1998年申请并通过“百人计划”答辩,第二年回到祖国,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科研攻坚者

万立骏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和纳米材料科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前者还是个陌生的术语。

“简单说来,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只有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之后,才能想办法改进和创造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可以在溶液的环境下,原位观测到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反应。除了观测之外,这项技术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进行原子操纵,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原子、分子进行移动、组合,进行人工‘化学反应。”万立骏通俗地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万立骏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则是将电化学和纳米材料两方面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材料,包括手机和数码产品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汽车的燃料电池等。

迄今为止,万立骏已在国际多个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单篇最高引用率近700次,总引用次数超过一万次。作为主要参加者、课题负责人及首席科学家,他参与了国家“973”计划、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02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和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此外,他还是国内外10余种学术期刊的顾问编委和编委。

这一长串成绩和荣誉,万立骏并没有过多提及。他说,和很多同龄人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在人生道路上,我选择了科研这个方向,并且不怕吃苦坚持走了下来”。

体贴的“工作狂”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万立骏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晚上12点,带着学生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更是常有的事。担任所长后,行政管理事务也很繁忙。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出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身为院士,他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亲自给学生改文章的习惯。

严谨,则是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风格。他对学术容不得半点敷衍,对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学生每次提交给他的数据,他都会到仪器上直接找到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哪怕出现了一点不正常情况,他都会要求学生重新做。

而严格的背后,是生活上的悉心关爱和包容。除了在实验室和学生并肩战斗外,和每个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理想,也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每一位学生都有过与万老师交心的长谈。每当有学生生病住院,不管多忙,他都会抽时间去医院看望。甚至当学生的情绪出现波动,他都会敏锐地察觉到,然后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用学生的话来说,“在万老师的团队里,总是感到源源不断的温暖。我们更加觉得应该在研究中做出点成绩”。

2010年12月,万立骏当选中科院侨联主席, 2013年当选全国侨联副主席,这是另一份重任。对于侨联工作,他同样饱含热情,倾注自己的心血与精力。他和侨联委员会成员一道,结合新时期侨联工作特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为广大归侨侨眷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中科院、为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2014年5月,万立骏获得首届北京华侨华人“京华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如既往的谦虚、低调。他一再说,和其他获奖者相比,自己其实很平凡,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归侨和归侨科技工作者的荣誉。对我本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在谈到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时,他说:“能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尽绵薄之力,我感到既幸福又非常快乐。回国15年,国家给予我的荣誉和肯定远远比我付出的要多,自己深感不安,唯有加倍努力。”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小猴学生车
赶不走的学生
像什么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长城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