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的资源整合及结构优化
2014-11-05李琳
李琳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精神财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及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所以,在短短的每周一节课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及教师的潜力尤为重要。
音乐教学不只是简单地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打开学生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因此,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究竟是怎样的呢?音乐鉴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这就是鉴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欣赏。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由古至今,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一直飞速地发展,紧扣时代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时尚和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地反思并做了授课调整,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地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的表演可以有效引领学生。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郭兰英老师的原版演唱,学生听得没精打采。于是我接着播放了王菲的演唱,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大多数不知道郭兰英老师,但对王菲是特别喜欢的。因为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基本都有自己的音乐偶像,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以便引起他们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学生走近音乐的基础。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 “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曲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是,很多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让他们觉得更“浪漫”,更适合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这样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和巧妙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的配器美可以拉近学生与经典音乐的距离。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应平淡。于是,我又播放了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听完感觉很不错。那是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方面更富于流行美。高中生对流行美的需求很多,我们应该用心去感知,用教学创新去实现他们的审美需要,让音乐真正发挥陶冶情操的作用。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进行播放,使学生领悟意境,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又如在欣赏爵士乐时,我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学生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课堂教学得到了良好互动。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效率,向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有明显的突破。总之,音乐教师要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深挖教材,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根据不同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从音乐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