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
2014-11-05胡西宛
胡西宛
摘要:李进文诗作艺术思考的主要对象,是人伦亲情、社会政治和自我存在,具体体现为对亲情的品味与人生感悟、政治观察与社会批评和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深刻体验,由此形成了李进文诗歌创作的基本内涵: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这是汉语新诗的艺术传统积淀而成的基本价值。对这些价值内涵的艺术表现,可以体现台湾中生代诗歌的高度和份量,展现了台湾中生代诗人承前启后、开辟新局的艺术能量。
关键词:人伦亲情;社会批判;自我存在;现世情怀;终极关切;中生代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4)4-0071-07
台湾中生代诗人李进文的诗歌创作生涯已有二十年以上,有人发现,将他已经出版的作品摊开,“此间却奇异地几乎不存在时序感。若有,也只是细微的技术变动,或许是文字的眉眉角角圆熟一点、形式的某些尝试、风格的不同实验、关注题材的转换……,但整体底蕴、诗文间流动的意识,其实让人难以辨识当中跨越的时间向度。”①这一评价应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说明了李进文作品基本内涵的稳定性和思考指向的统一性,其二,说明了李进文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站上了较高的思想高度。本文认同这一评价,并尝试通过考察李进文对家庭、社会和自我存在的艺术观照,揭示李进文诗歌思想内涵的重要层面——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及其在当今汉语新诗写作中的价值。
一、亲情品味与人生感悟
李进文对亲情的品味,以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为支点,或作为父亲,或作为孩子,角色不同,体悟出的内涵层面也不一样。
初为人父,可谓生命中的标志性节点,对一般人来说,新生命带来无限生机和想象,欣喜与忙乱展开了新的生活和人生历程。当李进文迎来第一个孩子诞生的时候,他的《小诗三首》(《孩子》、《诞生》、《授乳》)却表现了不同于一般新晋父母的生命意识:
太阳出来/由远而近:你是粉红的、弹跳的你是圆圆的、泛着透明血管的瓷——
新生的幼稚生命,新鲜,亮丽,是世间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新生儿时的感受,这种幸福感和舐犊之情是人所共有的亲情的具体体现,是诗作赢得共鸣的基础。
同时,诗中的另一类意象,如瓷、水晶、琉璃、陶器等却有不同指向:生命固然亮丽,但从另一面看,它又“如此易碎”。这提示我们,李进文的诗思常常不是单向度的,他的现世情怀中总是蕴含着对生命的终极关切。而当锈蚀的十字架来印证的时候,我们终会意识到,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是李进文惯常诗思的一体两面。
你自胸前将我放下——锈得好瘦的
一枚十字架
怀里的孩子越来越重,时间在父亲体内越来越轻,上辈人以爱、担当、受难与救赎为孩子付出后,便是终须直面的人生终局,这是生命的困境,也是生命的真相。正面是“我抱着梦吗?为何这么灼热”,反面却是透彻的凉意。刚刚当上父亲,初次面对自己的婴孩,心境苍老如此,确乎异于常人。可如果因此就认为,“孩子成长是越来越重,而父亲是愈来愈轻,终至瘦成十字架。这种成长的反差对比,写尽了生命的无可奈何”,②似也偏离了对李进文惯常诗思的把握,毕竟,“无可奈何”难以同时涵盖诗作的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
李进文有不少诗作写到孩子,每当他写到孩子,温柔的心和明媚的情总是占据最大篇幅,他的现世情怀是十分动人的。
尿片摊开,黎明走来
推窗,星期一探进来
进来进来!鸟鸣、香气和爱
这是稍后的一首诗《在我们的公园散步》。崭新的生活,快乐的忙碌,爱怜和希望,都在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中传递出来。这时,孩子已在蹒跚学步,世界为新生命展开了它的生机和美:晨雾,种子,金甲虫,猫咪,蚁窝,太阳,蓝天,满月,云,雨……,营造出童话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爱,对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的珍惜之情。李进文自己也说过:“愈来愈觉得除了亲情、友谊和健康,仿佛没有什么是不能错过的。”③
当我们享受着这个完美的亲情世界的感染时,我们十分认同诗中所说的“我们真实存在而且一切美好”。但熟悉李进文的读者应该意识到,这行诗句本身已含有鲜明的存在意识,它既认定了前述的现世情怀,也开启了新的生命思考。接下来,我们再次发现,李进文的现世情怀中总孕育着终极关切的因子。从爬行到站起来、迈步,诗人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同时即刻就意识到生命的背面的景象:
轮到我们躺下,双脚一蹬!
请勿翻动我们生锈的骨骼,只要鼓掌
请望着窗外鼓掌!
这首诗中再次出现“锈蚀”的意象,它与新生生命的新鲜美丽形成强烈对比。这固然无情揭示了生命的真相,却并没有传达出无奈、悲观的情绪,倒给了读者一种豁达、积极的生命认知: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请为前辈的奋斗喝彩,请对我们生命的辉煌完成报以掌声。
善于思索的双足们能告诉我什么?
除非生养过婴孩且跋涉过责任
才能将双脚搁在地球的小腹欣赏日落
这是全诗的收束部分。“双脚”一方面是承接孩子站起来的脚和父母停下的脚,一方面也是宣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反讽性的“不用思考也知道”的表达方式,以此告诉我们,为孩子付出是前辈的责任,是切实的人生作为,人生因此获得价值而终老无憾。“欣赏落日”暗含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意,却一反其负面立意,展示了认真负起人生责任、坦然面对生命终局的生命信念和原则。
读者或以为,二人世界初遇孩子出世,这种人生突如其来的改变使诗人在震撼中获得颇多人生感悟,是很自然的事。但两年后,当李进文第二个孩子降生时,一首《女儿书》显示,他的诗思不但敏感依旧,而且更加脆弱:
你听见了吗?
一首在血中旅行的歌
充满甜蜜的不安,当
梦捧你在掌心
即将交给我,此刻
你加速茁壮且侵占我的空间
我乐于被你统御
乐于惶恐
亲情和幸福感在面对娇弱的女儿时尤其显得强烈。而满溢的现世情怀仍遮不住深层的生命意识,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从生命的开端瞥见生命尽头的景象:
不,一点也不委屈,等你
芳龄十七,我还会再等
等你二十七,三十七……我多么
老了,总还留些许深情
看你幸福
而当诗人转换视角,以孩子的身份面向母亲时,读者得以从另一角度体会到他对人间亲情和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看法》使用了一些特别的意象:打瞌睡的客厅,沙发的老旧弹簧,母亲陷入沙发的身体像船吃水,干干瘪瘪地晾在嘴角的叮咛,表现了母亲在付出一切之后,衰老、孤独的晚景。
能给的,她都卸货了
整个空掉的母亲留给故乡
她不亏欠什么
但她爱的方式像债台高筑
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在亲身体会了爱的付出之后,对母爱和亲情的理解自然更贴切到位。
相信读者已经熟悉诗人的思想方式,所以此时会生出惯常的阅读期待:与现世情怀相伴,诗作必有另一面的生命关切,——有的,“故乡总是搁浅着各式各样的母亲”,就从母亲对儿女的恩情转换到母亲的生存境况。这里尤其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年轻时抚育儿女成长,待儿女成年步入社会后,父母不但垂垂老矣,而且变成空巢老人,在孤独中度过风烛残年。这其实是李进文从孩子的身影中瞥见的生命尽头景象的现实版。
当下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都包容在李进文的现世情怀中,他也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幸与不幸中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李进文曾说:“人生在有些年纪之后,一切体验都是真枪实弹。面对亲友的生老病死、工作的垂危与奋起、孩子的青春叛逆、创作的瓶颈及意义;杵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对风格、价值、信仰等问题,这些都可以在堆叠的岁月中找到各种案例。”④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母亲的看法》中,“锈蚀”的意象又一次出现了。李进文诗歌中的这一标志性意象,成了与美丽生命相伴始终的阴影,它暗示了生命自身的自我否定性质。在表现世俗人生的幸福温暖的正向价值的同时,诗人常会随即掀开它的背面,揭示生命的困境和存在的真相。这就是李进文的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也印证了多年来李进文诗思的变与不变。
二、政治观察与社会批评
李进文的现世情怀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就是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这在台湾诗人中别具个性。不同世代的台湾诗人,对亲情、友情、爱情各有卓越的艺术表现,而对政治话题的关涉则程度不一,而李进文却有数量较大而且介入较深的政治诗。这自然与他的个人背景相关,他做过七年记者,并且是采写党政新闻,但更具决定意义的,应该是他的现世情怀,是他对当代社会政治和民生的关心和自觉的责任感。李进文表示:“我喜欢生活最基底的素材,还有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为当代留下记录是写作者的责任之一。”“其实我很喜欢写政治诗,忍不住想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跟政治有关的作品。你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比政治更能代表当代台湾呢?”⑤
有意思的是,最早获得新诗大奖、为李进文赢得诗坛声誉的,正好是一首政治诗——《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1996年获第19届时报文学奖新诗评审奖。评论认为,诗中的“‘选举、‘汇率、‘意识形态,乃台湾社会新闻中最常出现的关键词,牵动着各阶层的生计,拨弄着各族群的思绪。那是社会现实的元素。”这枚钱币“似乎想用她绝美的舞姿穿越、突显台湾社会的诸多乱象。”⑥诗人自己似乎也对这首意义特别的诗情有独钟,认为它表现了自己对台湾社会的复杂感情,因而在出版第一部诗集时,特意选取《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为书名,“除了喜欢其中的异国浪漫气味,它同时反映这几年我的生命情调——一种既想逃离,却又真实扎根于海岛的复杂氛围,或许,这是属于我这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强烈的不安定感吧!”⑦类似的诗作还有《好好生活》、《我的丈母娘是深绿》、《回转·寿司战士们》等,多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时事、民生,对台湾社会现状和历史作严肃的思考和评价。
与正向表现亲情不同,李进文的政治诗多采用反向思考方式,常常呈现出政治讽刺诗的形态,这使他的政治诗以社会批判力量见长。
《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以别致的钱币意象贯穿台湾社会世相,《选举日》则以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文化意象的拼图,呈现了岛内政治活动最高潮时的“盛况”:人群麇集如蛆虫,旗帜如瀑布,口号声掌声响彻银河,宣传品,名片,晚报,选票,麦克风,握手,金钱,谣言,细菌,体香,短裙,啤酒罐……“乎干啦!民主是不、醉、不、归”,具有台湾特色的政治文化生态突现读者眼前,反讽的意味尤其浓烈。这首别开生面的《选举日》可算作李进文政治诗的代表作,能体现李进文在政治诗写作上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
《陈情诗》一反诗人精心雕琢意象、讲究诗歌内涵的自由、歧义的一贯追求,以口语直白地表达对政治人物的批评意见。
再见不是漂泊的意思;
否则留下的人干嘛也在流浪,
距离幸福还有多少遍望春风要唱。
《望春风》是台湾一唱再唱的传统流行歌曲,以期盼情人为主题,诗人以情歌反讽政治人物对困苦中的大众的承诺,表达民众的不信任情绪和绝望心理,任何一个普通读者读来都会无奈地会心一笑。
《我极小的岛屿颁奖给谁》更公开向这类政客喊话:
骗术不是国术
禁止纳入传统比赛项目
我极小的岛屿偶尔发怒
温文尔雅的李进文只有在这时才露出一点愤怒的表情,或许他觉得凭借诗歌意象的曲折表达已不足以痛快淋漓地喊出自己满腔的郁积。
“为了爱/爱台湾。他静不下来”,《功夫》调侃惯于作秀的政客,活画出他们善变的面目。白灵曾评价说,“诗作中浮现出的台湾政治人物影像相当明显,在虚实掩映的文字中直指这位人物的失败之处,那人却又能抽离自身于政治本体混乱的泥淖,可见其‘功夫惊人之处。”⑧
李进文的不少散文诗都是政治寓言,在象征的境界中蕴含社会批判意义。《牺牲》讲一群“吃人实在吃腻了”的独角兽的故事。其中一只独角兽“为民主而数度绝食”,“遂被选为兽界的民意代表”,“它自律甚严,不随便为百姓奔走,有事就只能吼叫,其他什么都不做。”讽刺的含义十分露骨。
散文诗《仪式》表达对政治乱象的不满。“蓝的绿的橘的各色妖精”“盖着一张世界地图取暖,却不知道世界是什么,因为她们只负责埋葬梦想”。
散文诗《活字》表达了对无休止的政治恶斗的厌烦:“有一家经营‘无用之物的公司,产品包括:……灰尘、错字、跌倒的动作、口吃、嘴角的唾沫、政治和内外痔……没有人觉得这些东西有市场价值。”以荒诞手法对荒诞的政治现实作出评判。
在《自我介绍》一诗中,则已经表达了要逃离这种政治现实的意愿:
我的手,夜掰弯的灵魂。
我的脚,致民主一封长信。
无论是对民生的关心,还是对政治的批评,都显示了李进文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怀,台湾诗坛也多肯定李进文诗歌的这一价值,认为他“以诗作积极介入社会家国,关怀层面辽阔。”⑨
三、生命体验与终极关切
“表一直往前走,/我停了,无人知晓我和梦想活着。除了你”,“亲爱的请小心不要暗示我那些应得的/让我独自去追寻。”这是《祝你阳光,以玫瑰——to 2007》的新年祝愿,祝愿中透露了超越世间关怀和世间价值、面向自我心灵的终极思考的意向。在现实事务和心灵世界这两度空间之间切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讲,这种切换典型地体现在他们的“穷——达”、“出——入”的人生设计模式和信念中,“兼济”、“入世”,或“独善”、“出世”,视乎知识分子本人的生存境遇而定。我们从李进文的诗歌中隐隐可以听到这一传统的回响。当然,对李进文来说,现实境遇已不存在“穷达”问题,他思考的价值层面也无关乎个人境遇,他随时都可以停下来,脱离世俗事务,进入他的梦想和心灵空间,独自追寻存在的意义和个体生命的价值。在这种灵魂出窍般的状态中,他触及了深层的生命内容:对时间与生命、死亡、自我存在的追问与思考。
《以后》与《祝你阳光,以玫瑰——to 2007》同一思路:“我知道时间已经打包远走——/诗集里有脚印一行,轻轻/浅浅的一行将干未干的旅程”,“三十岁以后,一切尚好/孩子聪明健康,我还可以关怀土地/还可以爱。依旧/有许多待解的谜在诗中纠缠……”虽还在而立之年,诗人却已感受到时间的压力:“表一直往前走”,“时间已经打包远走”,时不我待之感渐起。但也因为只是而立之年,所以“一切尚好”。等到《诗人四十,梦待续》,时间对生命的消磨就颇有一些痕迹了:“他移动寂寞需要更多器械/他进入身体要开更多锁/他长满铁锈走路哐啷叮咚像半桶水/眼光无缘无故地亮又熄/灵魂跌倒,他却呆呆地踩过去”,“一尾水缸中的鲈鳗,上帝伸手一抓却溜了手,像时光。”
读者还记得那“锈蚀”的意象吧?它又出现了。导致生命锈蚀的因素是时光的流逝,但时光是留不住的,连上帝也抓不住它。那么,生命的锈蚀就是无可抗拒的进程了。无可抗拒地,生命进入中年,《花花》在中年的感叹中,生起迷离之感。因为“老花眼朦胧”,生命的景象模糊起来,“教人看不清十字路口是血渍/还是红灯号志/看不清一天与一生之间/有何段落中场休息”。虽然还远在“中场”,但终局似已在望,“窗户望着我快老了/心渐渐下山”。
对时光作联想,常伴着对生命进程的预览。李进文这样解释他诗中的时光联想:“时光的速度太快,太没耐性了。心态还来不及酝酿成熟,少年就直接跳到青年,青年直接跃入中年,之后老了,而且将变得更老。再之后呢?死亡会不会慢下来呢?肯定也不会。”⑩
从这里连结到死亡主题,似乎顺理成章,但我们能看到的李进文关于死亡的最早的诗篇,却是1991年的《槨》。作此诗时,诗人还未到而立之年。二十多岁的诗人谈起死亡,竟老气横秋地带着反讽的口吻,“欢乐”、“精雕细琢”、“玩笑”、“游戏”不谐和地与黑暗、恐怖、伤感和疼痛纠缠在一起:
欢乐的蚁群纷纷赶来
赴一场前身的约,和磷火
在一幢精雕细琢的里
争食记忆
自里抛出一束谜
一把憾或几滴泪洒在
唢呐的高音上,仿佛
一方墓碑斜斜插进地球的关节
夕阳拼命喊痛
面对爬满蚂蚁的遗骨,人们对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的想象——那些记忆、谜、遗憾、泪和痛,是对生存意义的丰富的解释,但在这一基础上,诗作意外地作了一个颇轻松的总结:生命无非是个小小的玩笑,或一场游戏。凭借二十多岁的生命经验来理解死亡,可能不如中年以后更贴近,但年轻和死亡的对视,也产生了感知死亡的更新鲜的、有荒诞感的体验,所以李进文说,后来再读《槨》,“依旧有余味敲击心灵。”{11}
《槨》是李进文诗歌认识和表现死亡的高起点,从对死亡的理解出发,形成了他的生命态度:“我们都在这里,都得感谢/如果有一天/我们不一定在……亦得感谢”,“此身的刻痕/如水纹静下来,/教堂、管风琴静下来,心静下来/只剩微笑”(《时间福音书》),“世界叫土地把你抽高/开花结果当然好/最好你学会优美地落叶/安安静静,化成泥”(《可是》)。《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少年人突然对死亡发生兴趣而产生的激烈反应;《时间福音书》和《可是》则表明,随着作者生命经验的不断丰富,其诗作表现的生命态度自然归于淡泊和平静:不论生命的境遇如何,我们都应抱持感恩的心,以微笑面对,面对生命的展开,也面对它的凋落。
由此向前,李进文对生命的理解展开了更为积极的一面,这就是努力发现并珍惜生命的价值。《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典型地体现了这一面:“因为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只要全力以赴,或者恬静地走回内心/都等同经历了美好的一生”,“即使,在世界结束的前一天/我毅然重新诞生,以一生中唯一的一天/命名为生日”“我就这样不多不少地拥有一天中的一生”。“把一天当一生来活/多美!”“纯粹用心,未竟亦美”,这是哲人式的思考:从刹那体会永久,强调生命的质量。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固然是一般人都应该认可的正面价值,但是,这里揭示的价值内涵,意义明晰,消弥了内在冲突,以此结论示人,是否停留在励志的层面呢?
《各种照明设备》证明,李进文的生命思考没有那么简单,也同时证明诗人善于从庸常琐碎的世俗生活细节中发现超越性的意义。他从商铺陈列的电灯联想到芸芸众生生命的点点光亮,它们生生灭灭,抑或不生不灭……。世间普通的物件,就这样凝结了诗人的知性思考和审美经验,正如李进文所说,“这些小细节日后则融化于生命的大意象之中。”{12}
就在这一刻,诗人洞见了生命深处的景象,披露了历来的诗人、作家曾经面对并且还将永远面对的人类生命的困局和无解的难题。当文学触及这一神秘和敏感的层面时,方可说接近了根本的层面。而这也常常是励志类的诗文有意无意回避的层面。
面对困局和难题,执着的诗人会执着地追问。《长得像夏卡尔的光》体现了李进文出色地驾驭汉语的能力,他能用文字写出画笔描绘的画面和氛围,更重要的是,他能经由他写出的那一团梦一般变幻莫测的光影,进入神秘、魔魅的生命内部,追问自我存在的本义:“这是六月难得之午寐,没有工作发现我/我是编号第几的梦?在上帝的梦中/种了又砍了的”,“梦。一哄而散/我脑袋放生一群黄昏的野鸽子……/长得像夏卡尔的光孵着一颗蛋/蛋壳裂缝的纹路走势用来占卜,你猜?”
这夏卡尔式的梦幻的、超现实的艺术表现。诗人营造这种境界的目的,是凭以发出对生命的追问:“我是编号第几的梦”?和对命运的想象:“蛋壳裂缝的纹路走势用来占卜”。
这一追问在《猜脸谱》等诗中一再进行:“你猜?”“你再猜一猜?”“你想再猜吗?”“你还猜不猜?”令人猜到疲劳困顿的,正是“我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追问会有像《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那样确定的答案吗?如果有,大概就用不着占卜了。李进文在谈到《讨论时光》时表示过相同的意见:“最后《卷五·讨论时光》,又回到‘时光这一庞大的命题上,尽管,讨论也未必有解。”{13}
因为“未必有解”,所以伴着这种追问的,是一种典型的生命思考状态:对自我存在的疑惑,李进文的散文诗《蝴蝶梦》可以印证。
在日复一日的机械的工作中,突然有一刻,时间倒流,于是“他”看见了一分钟前的自己,但可怕的是,那个“自己”宣称“他”已经不存在了。在这令人迷乱的时刻,“他低头一看,发现自己变成废墟中的一根柱子,不不!他是停在柱子上的一只蝴蝶。”
像《长得像夏卡尔的光》一样,依然写梦,但古典意象的使用在李进文的《蝴蝶梦》中产生了互文效果。庄子的蝴蝶飞进网络时代,在当代语境中找到回响。虽然时空存在巨大差异,但人对存在的疑惑却高度一致,梦幻般的生命体验高度一致,而且更突显了现代人在高压下的精神病态和人格特征。先哲的存在思考在当代诗歌中发酵,使《蝴蝶梦》形成历史透视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因为“未必有解”,才避免了虽然明晰却一览无余的结论。《蝴蝶梦》和《长得像夏卡尔的光》这类诗作的价值,不在于交给人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明晰的结论,而在于打开了生命思考的广阔空间,给人以连绵的联想和触发。正如严忠政对李进文诗歌的评价:“他的语言较轻所以能‘飞,间隙较大所以能填补的思考空间更多。”{14}
按两岸四地诗坛的代际划分,李进文属于所谓“中生代”。仅从本文所关注的价值层面,我们也能感受到李进文诗歌创作的成绩和台湾诗坛中生代群体的份量。如果放眼当下诗坛,我们会对李进文及中生代的价值寄予更多想象。
多年来,人们总在忧心大众文化和消费市场观念对重视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忧心并未改变现实,从当代诗坛的情形看,大众文化依然持续挤压着汉语新诗的空间。但我们仍有理由保持乐观,因为中生代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了汉语新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角色。
李进文的诗歌创作可为一例。李进文的诗作获奖,多在台湾网络文化大兴之前,这可算一鲜明的代际标记。决定性的因素更在于其诗作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这是汉语新诗的艺术传统积淀而成的基本价值,能够体现台湾中生代诗歌的份量和高度,也展现了将台湾汉语新诗向前推进的艺术能量。
李进文也自承写诗的态度是传统的:“我年轻的时候从杨牧身上学到怎样把诗句断得漂亮,从洛夫身上学怎么把意象炼得精准,从痖弦身上学到节奏感与音乐性”。{15}另一方面,他的诗中的现代后现代的文化气息、诗学观念和技法也是鲜明的,不少人都认为他的诗有后现代特征,甚至说是融合了传统和后现代的“第三类异音”,这又显示了他的写作对未来诗歌的意义。
李进文诗歌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对中生代的评价,“他们直接感知了并接受了前辈诗人的神采和智慧,他们对诗歌的歧途、蜕变以及新生,有深切的体悟。他们知道传统,他们又不墨守成规。他们继承了前人的智慧,但又是生机勃勃的创新者。”{16}
洛夫认为台湾与港澳诗坛中生代对诗歌美学的认知与追求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对诗意境界的深层次探索,多变的形式实验,和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特别着重于意象的经营,使常用的文字建构成一个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语言空间,让其中充满想象、神秘、情趣、盎然生机,以及崇高理想的向往。”{17}这既是对李进文等中生代诗人创作路向的肯定和指引,也寄托着前辈诗人的期待。
①⑤{15} 黄丽群:《淡漠而不冷漠的写诗者》,《文讯》2007年3月。
② 落蒂:《透视人生的悲欢》,《创世纪诗杂志》2007年3月第150期。
③{12} 李进文:《寻诗细节——跋》,李进文诗集《除了野姜花,没人在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④ 李进文:《雨天脱队的点点滴滴·后记——分享之心》,李进文诗集《雨天脱队的点点滴滴》,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⑥ 陈大为:《撞击的声音像黎明——评李进文诗集〈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华文文学》2004年第2期。
⑦{11} 李进文:《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后记》,李进文诗集《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台北:尔雅出版社1998版,第155页;第154页。
⑧ 傅天虹:《汉语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台湾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4页。
⑨ “2006年度诗选”编辑委员会赞辞,李进文诗集《除了野姜花,没人在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⑩ 李进文:《静到突然·自序》,李进文诗集《静到突然》,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0页。
{13} 李进文:《长得像夏卡尔的光·跋》,李进文诗集《长得像夏卡尔的光》,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91页。
{14} 林德俊:《大奖诗人面对面》,《乾坤诗刊》2005年夏季号。
{16} 谢冕:《承上启下的中生代——〈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序》,《当代诗坛》2009年7月第51、52期。
{17} 洛夫:《大海诞生之前的波涛——〈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序》,《当代诗坛》2009年7月第51、52期。
(责任编辑:张卫东)
Abstract: Li Jinwens works are reflections of human relations, social politics and aseity, expressed through a taste of familial affections, understanding of life, political observations, social criticism and a deep experience of aseity, which form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s poetic creation, i.e. worldly feelings and ultimate concerns, which are the basic values of Chinese New Poetry.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se values reflect the height and weight of Taiwan middle generation poetry, and displays these poetsartistic power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nd opening up a new bureau.
Key words: human relation and familial affection, social criticism, aseity, worldly feelings, ultimate concern, middle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