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研究
2014-11-04范慧明杨春旭
范慧明+++杨春旭
摘要:新《医院财务制度》颁布后,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对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指明了方向。本文对新《医院财务制度》执行两年后,我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就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核算的规定及实务运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最终提出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医院财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
Abstract:The new “Hospital Financial System” outlines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hospital cost accounting, together with the direction for hospital total cost accounting. A survey on the situations of hospital total cost accounting was done after two-yea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Hospit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ew regulations and practical work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ost accounting of hospitals.
Keywords: Hospital financial system Hospital cost accounting
医院成本核算是研究和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制定政府投入政策、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科学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医疗付费方式及医疗保险制度等难点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医院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医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经营分析等制度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2010年年底财政部和国家卫计委对1998年《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修订,制定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全国执行。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公立医院必须进行成本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和分析。新制度专门设置“成本管理”一章,对医院成本管理的定义、目标、原则、核算对象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和阐述,细化医疗成本核算层级,规定医院成本核算范围和费用分摊方法,为医院成本核算做了统一规范。
我国医疗机构全面执行新《医院财务制度》至今已有两年有余,新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在医院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中逐步体现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本文就《医院财务制度》成本核算的规定及实务运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对医院成本核算进行研究探讨,最终提出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思路和方法。
一、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笔者所在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执行新《医院财务制度》的过程中成本核算工作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对区内三级甲等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存在下列不足:
(一)缺乏对医院成本核算的正确认识
新《医院财务制度》指出“医院成本核算信息是制定医疗服务价格、财政补偿的基础,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的重要依据,成本核算工作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员工激励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为核算而核算”,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局限于整理和归集各项成本费用数据,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事后的核算,提供事后的成本信息,忽视了成本信息对医院经济管理决策、医疗服务定价的重要作用。一些医院虽然能将成本信息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却局限于科室绩效考核和员工奖金分配,出现了为绩效考核而进行成本核算的误解。无论是“为核算而核算”还是“为绩效考核而核算”都是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错误认知,不利于医院正确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无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从宏观方面来说,难以解决医疗服务定价不合理、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等医疗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未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统一的医院成本核算
目前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均是在医院自行构建的成本核算流程下开展工作,主观随意性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加上政府监督和干预的力度不够,致使无法形成统一、科学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核算制度来看,缺乏系统、规范的医院成本核算操作细则
虽然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实行以科室为核算对象的内部成本核算,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遵循分期核算、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等原则,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该能够核算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诊次等单项成本”。但是在应用层面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科学的核算办法和操作细则,没有配套指引和应用举例,正因如此,目前医院都是根据自己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来制订本院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方法,医院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成本核算结果由于计算口径不统一而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实现医院成本核算的制度化。
2、从核算程度来看,成本核算工作未能实现多层次、全方面展开
目前,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还体现在没有建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的制度框架。新《医院财务制度》根据核算对象不同,将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病日和诊次成本核算,要求三级医院应该能实现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层次的核算。但是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医疗服务项目和病种成本核算方法讲解并不明确,以至于在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3]。调查发现,由于条件限制,多数公立医院仅能实现院级总成本和科室成本层次,核算最深入的一家医院仅能对21个单病种的医疗项目成本进行核算,成本核算方式简单粗放,成本核算层次少,无法提供详实的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信息,成本控制能力弱,难以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endprint
3、从核算方法来看,成本分摊流程不严谨,分配标准不合理
新制度执行后,公立医院应该采用“四级五类分摊法”,按照“谁受益、谁分摊”原则,将公摊成本、行政管理类科室成本、医疗辅助科室成本、医技科室成本逐级分步结转分摊到临床服务类科室,然后再以临床服务科室及医疗服务科室二次分摊后的科室成本为基础,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开展医疗项目成本核算。
虽然新制度中规定了分摊流程和分摊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医院统一归集成本而没有进行成本分配,或者在各科室之间多次不合理的迂回分配,造成科室成本分摊不完整或重复分派。
分摊参数缺乏合理性,在分摊医疗项目成本的其他成本时,医院主要采用收入分配系数作为分摊参数,以服务项目年医疗收入占该项目所在科室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分摊,这种分配方法虽然能够体现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医疗项目的收入等于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服务量的乘积,在现行医疗项目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以医疗项目价格作为分配标准的做法存在较大争议。分摊参数过于单一,如按科室人员比例、科室面积、占用资产等一些简单的分配参数进行分配,并没有根据资源的实际耗费情况将成本尽量追溯到成本核算对象。此外,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多数分配参数的适用范围没有给出适当说明,导致分配参数的选择都是根据财务人员的主观经验确定,缺乏科学性,造成成本核算结果误差大,不够客观真实。
4、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脱节
目前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是对医院已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来的医院成本仅是实际成本,有可能不是正常成本。如科室中无人办公,电脑和空调等大功率电器仍然运行的情况下,电费的增加就属于不正常的费用支出,在缺乏成本分析和控制时难以发现这些不符合效益原则的支出项目,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不仅要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事后的核算,提供事后的成本信息,而且必须以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和医院财务预算和相应的消耗定额为依据,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事前、事中的审核和控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三)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没有实现并轨
成本核算需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对成本费用数据进行加工和细化,形成成本报表。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独立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会计信息与成本核算数据不匹配,导致医院现行会计核算系统无法为成本核算提供完整资料,难以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无法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真实可靠。另外,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未实现并轨作业,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浪费时间和人力资源,不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四)半手工化核算手段,没有建成统一的成本核算信息平台
医院全成本核算要对医院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全部耗费按照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所需原始数据搜集渠道多、数量繁杂,成本分摊环节多,需要借用电子信息系统辅助完成。但是,目前医院成本核算数据采集工作主要是手工完成,成本分配工作大多是在Excel表格中实现,将成本费用的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利用事先设定的计算公式完成计算和分配,这种半手工化的核算手段难以满足医院全成本核算的需求。另外,医院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支持度低,医院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没有完整的功能,数据采集没有和其他系统形成良好的连接和数据共享;没有建成统一的成本核算信息平台,医院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跟踪业务活动成本耗费情况和发现成本差异,难以实现成本控制,不利于成本考核。
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
从医院的角度来看,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可以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反映医院经营状况,帮助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可以为政府研究医疗机构财政政策和安排财政补助提供真实的、合理的医疗成本信息[5],使医院成本信息能准确衡量医疗服务价值,为医疗服务定价提供科学依据,让医疗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另外,卫生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成本核算的数据,从宏观上加强对医疗机构经营管理的政策指导、收支考核和受托责任评价。鉴于医院成本核算对医院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完善医院成本核算需要医院和政府共同努力。
(一)医院完善成本核算管理
1、正确认识医院成本核算目标、强化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完善医院成本核算,首先必须明确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信息的用途。从医院的角度来看,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和监控医疗服务资源消耗情况,帮助医院了解和分析医院成本项目构成情况,区分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对医院成本数据的事后归集和分配,更重要的是了解医院各个科室、各部门资源的使用情况,减少不合理开支,因此,成本核算管理不仅仅是医院财务部门的任务,还需要医院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医院可以将成本效益理念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紧抓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教育,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帮助行政管理类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的员工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在工作中自觉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2、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构建三级成本核算框架,细分基本核算单元。
图1 医院三级成本核算图
目前我国医院主要按照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收费,因此,为了更好地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院成本核算应该细化到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形成全院总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核算三级成本核算结构(如图1)。
第一层核算全院总成本,医院总成本是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耗费资源价值的总和,最直接反映医院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只需将医院所有成本费用归集汇总即可。
第二层是核算科室成本,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布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科室成本是指医院内部的科室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在核算科室成本时,应该改变以往以大类科室统一核算的模式,将科室分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分至管理层级末端的最小核算单元,将临床服务类科室按照责任中心和专业进行划分,如外科科室细化成普外门诊和普外病房等;医疗技术类科室按照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划分,如检验科、放射科等核算单元;医疗辅助类科室按照提供的辅助服务项目划分,如挂号处、供应室、食堂等,行政后勤类科室按照职能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如党办、院办、财务科等。然后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项目构成的规定,按照“成本项目——费用要素——支出项目”对医院总资源耗费进行归类整理, 接着将医院总成本分配到各科室,基本原则是能分清科室的直接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各科室,间接成本按照每项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选用恰当的标准分摊到各科室。最后,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分摊至医疗服务类科室的成本中(如图2)。
图2 科室成本分摊流程图
第三级核算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需要在医疗服务类科室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各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中能直接计入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计入作业,间接成本按照适当的标准分摊到各医疗服务项目中,借鉴2012年版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工作手册》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包括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或步骤)的统一规范,作为将科室成本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主要依据,最终核算出医疗项目的单位成本及其构成。
3、完善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成本数据归集和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借鉴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情况在系统中完整记录和体现,使成本核算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病案信息系统通过软件接口高度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从业务源头获取成本数据,减少成本核算数据收集工作量和成本计算误差。在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原始凭证为起点的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并轨作业模式,将所有收支项目均以最基本的核算项目采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然后再按照会计核算规则归纳汇总生成会计核算记账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对医院财务岗位设置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二)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1、政府出台详细的成本核算细则和操作方法
虽然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出台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对医院改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规范过于庞统,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缺少指导。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成本核算具体方法和操作细则,统一全成本核算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快出台病种的标准临床路径规定的步伐,为核算病种成本提供依据。
2、组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
通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可以实时跟踪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与运营状况,反馈、监控和分析医疗成本的总体水平和变动情况,可以增强医疗机构竞争意识,促进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科学计算社会平均医疗成本,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成本信息,有利于深化医疗改革。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将医院成本核算信息平台纳入区域卫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11
[2]乔鹏程,朱卫东.医院成本核算新规的制度设计不足[J].财会月刊,2012
[3]杨谢菲,朱妍,居益君. 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平台 加强医院成本管控[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4]杨其帆.基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王柳花.基于ERP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D].同济大学,2008
[6]田明祥,陶爱林.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卫生经济研究,2013
[7]陈东升.区域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建设之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3
[8]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
作者介绍:范慧明,高级会计师,财务科科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杨春旭,主任医师,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第二层是核算科室成本,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布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科室成本是指医院内部的科室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在核算科室成本时,应该改变以往以大类科室统一核算的模式,将科室分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分至管理层级末端的最小核算单元,将临床服务类科室按照责任中心和专业进行划分,如外科科室细化成普外门诊和普外病房等;医疗技术类科室按照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划分,如检验科、放射科等核算单元;医疗辅助类科室按照提供的辅助服务项目划分,如挂号处、供应室、食堂等,行政后勤类科室按照职能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如党办、院办、财务科等。然后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项目构成的规定,按照“成本项目——费用要素——支出项目”对医院总资源耗费进行归类整理, 接着将医院总成本分配到各科室,基本原则是能分清科室的直接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各科室,间接成本按照每项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选用恰当的标准分摊到各科室。最后,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分摊至医疗服务类科室的成本中(如图2)。
图2 科室成本分摊流程图
第三级核算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需要在医疗服务类科室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各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中能直接计入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计入作业,间接成本按照适当的标准分摊到各医疗服务项目中,借鉴2012年版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工作手册》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包括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或步骤)的统一规范,作为将科室成本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主要依据,最终核算出医疗项目的单位成本及其构成。
3、完善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成本数据归集和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借鉴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情况在系统中完整记录和体现,使成本核算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病案信息系统通过软件接口高度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从业务源头获取成本数据,减少成本核算数据收集工作量和成本计算误差。在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原始凭证为起点的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并轨作业模式,将所有收支项目均以最基本的核算项目采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然后再按照会计核算规则归纳汇总生成会计核算记账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对医院财务岗位设置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二)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1、政府出台详细的成本核算细则和操作方法
虽然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出台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对医院改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规范过于庞统,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缺少指导。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成本核算具体方法和操作细则,统一全成本核算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快出台病种的标准临床路径规定的步伐,为核算病种成本提供依据。
2、组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
通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可以实时跟踪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与运营状况,反馈、监控和分析医疗成本的总体水平和变动情况,可以增强医疗机构竞争意识,促进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科学计算社会平均医疗成本,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成本信息,有利于深化医疗改革。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将医院成本核算信息平台纳入区域卫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11
[2]乔鹏程,朱卫东.医院成本核算新规的制度设计不足[J].财会月刊,2012
[3]杨谢菲,朱妍,居益君. 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平台 加强医院成本管控[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4]杨其帆.基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王柳花.基于ERP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D].同济大学,2008
[6]田明祥,陶爱林.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卫生经济研究,2013
[7]陈东升.区域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建设之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3
[8]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
作者介绍:范慧明,高级会计师,财务科科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杨春旭,主任医师,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第二层是核算科室成本,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布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科室成本是指医院内部的科室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在核算科室成本时,应该改变以往以大类科室统一核算的模式,将科室分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分至管理层级末端的最小核算单元,将临床服务类科室按照责任中心和专业进行划分,如外科科室细化成普外门诊和普外病房等;医疗技术类科室按照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划分,如检验科、放射科等核算单元;医疗辅助类科室按照提供的辅助服务项目划分,如挂号处、供应室、食堂等,行政后勤类科室按照职能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如党办、院办、财务科等。然后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项目构成的规定,按照“成本项目——费用要素——支出项目”对医院总资源耗费进行归类整理, 接着将医院总成本分配到各科室,基本原则是能分清科室的直接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各科室,间接成本按照每项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选用恰当的标准分摊到各科室。最后,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等科室的成本分摊至医疗服务类科室的成本中(如图2)。
图2 科室成本分摊流程图
第三级核算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需要在医疗服务类科室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各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中能直接计入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计入作业,间接成本按照适当的标准分摊到各医疗服务项目中,借鉴2012年版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工作手册》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包括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或步骤)的统一规范,作为将科室成本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主要依据,最终核算出医疗项目的单位成本及其构成。
3、完善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成本数据归集和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借鉴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情况在系统中完整记录和体现,使成本核算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病案信息系统通过软件接口高度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从业务源头获取成本数据,减少成本核算数据收集工作量和成本计算误差。在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原始凭证为起点的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并轨作业模式,将所有收支项目均以最基本的核算项目采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然后再按照会计核算规则归纳汇总生成会计核算记账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对医院财务岗位设置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二)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1、政府出台详细的成本核算细则和操作方法
虽然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出台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对医院改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规范过于庞统,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缺少指导。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成本核算具体方法和操作细则,统一全成本核算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快出台病种的标准临床路径规定的步伐,为核算病种成本提供依据。
2、组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
通过搭建区域性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可以实时跟踪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与运营状况,反馈、监控和分析医疗成本的总体水平和变动情况,可以增强医疗机构竞争意识,促进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科学计算社会平均医疗成本,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成本信息,有利于深化医疗改革。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将医院成本核算信息平台纳入区域卫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11
[2]乔鹏程,朱卫东.医院成本核算新规的制度设计不足[J].财会月刊,2012
[3]杨谢菲,朱妍,居益君. 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平台 加强医院成本管控[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4]杨其帆.基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王柳花.基于ERP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D].同济大学,2008
[6]田明祥,陶爱林.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卫生经济研究,2013
[7]陈东升.区域医疗成本信息平台建设之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3
[8]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
作者介绍:范慧明,高级会计师,财务科科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杨春旭,主任医师,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