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成本
2014-11-04吴蔚
吴蔚
摘要:质量成本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入了学术专家的研究领域。直至今天,他的理论构建依然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质量成本的分析和管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本文着重探讨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对比分析中寻找降低质量成本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质量成本 产品成本
一、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产品的质量与产品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一般说来,二者是正相关关系:质量较差的产品,其生产成本也较少;质量高的产品,其生产成本也高。一方面,如果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任意采用代用品、简化工序,其结果必然因产品质量较差而导致企业废品损失增加;另一方面,若企业为了追求过高的质量要求而不切实际地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生产成本激增,但由于质量较高,废品损失会明显减少。
企业应在既能保证产品正常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又能避免产品质量过剩的前提下,对产品质量进行合理定位,并将其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开支,降低消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二、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区别和联系
(一)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区别
产品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品是企业在生产单位(车间、分厂)内为生产和管理而支出的各种耗费,主要有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生产工人资和各项制造费用。广义的产品成本是工业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指用户满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是企业为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耗费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一致成本,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又统称为故障成本,属于不一致成本。
从二者的概念构成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成本基本上包含在产品完全成本之中,比如内部损失成本中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部分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中,比如车间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在产品成本的核算中首先计入制造费用,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但二者是两个独立的成本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绝大部分的外部损失成本(如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和信誉损失)在成本会计核算中都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并不构成产品成本。
从二者的本质及内涵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侧重于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是一个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管理活动;其研究目的是寻找总质量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控制活动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补救;质量成本的高低并不仅仅是由质检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工作质量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质量。因此,从本质上讲,他应当属于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所派生出来的一个管理和控制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强烈需求中应运而生的。相对而言,产品成本依然可以归属于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职能,属于事后以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企业在产品生产中的各类耗费;产品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程度、成本资料的完善程度以及会计核算的准确度。从这一角度分析产品成本和质量成本的区别,能够加强我们对二者职能的正确把握。
从上述两个视角来看,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对于质量成本的研究和控制是基于产品成本的核算,且二者在构成内容中有着极大的交叉度,因此他们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质量成本是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符合性质量而言,并不包括制造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全部费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费用是与不合格品的产生最直接、最敏感、最密切的费用。质量成本的计算并不是单纯为了得到它的结果,而是为了寻找改进质量的途径,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所以按其性质来看,应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二)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的联系
一般而言,企业如果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就会多支付研究试验费用,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能,加强检验环节工作,减少废次品和返修费用,多消耗材料、能源,因而在一定时期内耗费的质量成本越高,产品质量越高。企业在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把它与企业的战略成本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成本目标,就应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若企业的目标客户属于高消费层,由于这类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企业应当加大质量成本投入,即便这种策略导致产品成本的大幅上升,鉴于目标客户属于高消费层,企业可以采取高定价策略,来弥补成本上的增加,同样可以起到保证营业利润的效果,同时高质量的产品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根基;相反,若企业的产品面向低消费层客户,他们并不苛求产品的质量,此时,企业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保证产品质量的零缺陷,应当适当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在一些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资源配置较好、产品批量较大的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占25%-40%,外部损失成本约占20-40%,鉴定成本约占10-50%,预防成本占0.5-5%。
三、降低质量成本的策略
从质量成本的本质来看,质量成本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质量成本是由于存在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而投入改善的资源消耗。因此,它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所以总的来说,降低质量成本应当注重企业整体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
首先,总质量成本包括在营销、设计、采购、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成本科目中,在产品质量循环的每一环节都要产生若干质量成本。降低质量成本并不单单是制造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而是每一个部门共同的职责。企业应当注重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手段,完善质量管理工具,使保证每一环节的生产质量成为员工自愿的行为,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内外部损失成本,达到降低总质量成本的目的。
第二,注重产品设计。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零部件质量性能的一致性进行分析,降低质量过剩的零部件质量标准,以达到降低产品质量成本的目的,是进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降低产品质量成本。
第三,根据下面的质量成本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处于D点的左侧,那么随着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增加,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的缺陷大大减少,故障成本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超过预防成本和成本上升的幅度,所以总的质量成本下降。因此,如果企业处于D点的左侧,可以适当地提高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有效工作,使产品质量缺陷和偏差的数量随之减少,这样既降低了总质量成本还增加了产品质量;如果企业处于D点的右侧,随着质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预防和鉴定成本增加的幅度超过成本下降的速度,造成总质量成本增加。此时,企业处于产品质量过剩阶段,应当适当地减少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达到降低总质量成本的目的。
最后,各个企业应当针对自己的生产特征做深入分析,抓住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主动的措施,进行质量成本控制。根据质量成本的组成,确定本企业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比如适中地加大预防成本中的质量培训费、鉴定成本中的材料检验费和工序质量检查费,降低内部故障中的返工损失、停工损失、质量过剩支出及外部故障成本中的回访修理费、劣质材料额外支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