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014-11-04王坤晶
王坤晶
摘要: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降低单位管理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决定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推动研究所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探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方式,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风险防控。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定符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内部管理措施,提高事业单位风险控制能力。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是单位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重视风险管控,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为了执行单位内部制定的管理政策,增加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促进事业单位健康运行,而在事业单位内部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调节方法和措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监督决策、自我检测以及信息与传递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财务控制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操作性强、完整性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事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下如何分析和防控单位管理风险,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行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另外,事业单位是国有单位,资产出资公共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监管其资产的正确性和支出的有效性。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
事业单位是国有单位,其经营方式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严重,管理体制落后,基础型管理比较薄弱,致使其工作效率很低。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财务与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人员普遍认为,财务部门就是钱袋子,会计人员只是付款员,没有参与单位重要决策和业务管理的权利,致使单位内的财务人员对单位的重大决策过程和结果都不甚了解,不能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全面把握。
2、经费支出控制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一般不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很多经费支出采取的是实报实销的政策,不利于财务监督与控制的实施,只要有相关的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要实施报销,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行。
(二)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弱化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过于混乱,管理层次设置比较多,造成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事业单位在内部机构中,比较重视权利义务关系,缺乏部门间的协调沟通,致使单位内财务部门与各个部门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财务部门的工作仅限于算账、记账、报账,不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与业务实施过程,也没有对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岗位安排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对财务记账、保管、决策及经办人员没有明确的分离,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三)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内部控制的作用仍然不能很好地发挥。比如,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不合理,日常支出比较大,影响了专项资金的支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比较困难,有些领导对单位各项内部控制置之不理,对单位内存在的风险与问题不及时解决,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不能为职工做模范作用,减弱了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权威。还有些制度执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能力有限,执行力度不够,使内部控制制度失衡。
(四)预算控制薄弱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因为基础数据的不精确,致使财务预算不够准确。在专项预算的编制中,一定要注意文本内容的规范化管理,精细明细编制,缩小资金调剂空间。有些单位的预算执行比较随意,预算内容脱离实际,不利于预算控制力的发挥。在专项预算执行中京城出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在预算管理方面没有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降低了财务部门监督控制力度,动态的监督管理实施不了。
(五)审计工作不合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有效运行,才能促进其发展。另外,他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对内部管理进行调整与控制,对其工作内容做重要反馈。而内部控制的反馈最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缺乏规范的内部监督机制,致使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着眼点主要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 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财务领域,管理领域的审计工作比较薄弱。虽然我国已形成了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监督效果不是太好。
四、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点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内控意识
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消弱特定政策、程序以及效率产生的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时,首先要加强单位管理者及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操守与素养。要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适应与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企业环境,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及绩效评价体系,为内部控制奠定基础。另外,要完善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没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层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每个员工都有制约、监督作用。职工要无条件的执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规章之外,保障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实施。如果事业单位没有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就会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很大的影响。endprint
(二)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预算造成的财务风险占事业单位风险的一大部分。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做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单位内部控制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单位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同时提高单位的办事效率。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首先要建立定预算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另外要改进单位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编制能科学、合理的指导单位预算工作,然后就是加强预算的刚性控制,单位自己的使用具有预见性,单位预算不能频繁调整,加强预算的岳素丽与计划性,以便使预算更加准确,更好的事业单位服务。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事业企业单位内部控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必须有一个监督管理部门来确保它的发展,监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质量的过程,监督可以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内部审计就是需要内部控制与自我评价的体系,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的员工能够自觉的完成工作,把职业道德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另外,促进和完善外部监督体制,单位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而审计部门使其重要的保障体系,所以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各级财务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得指导。
五、结束语
科学事业单位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独特的自身特点,所以就需要科学事业单位从人员、意识、制度等方面多角度的提高单位内部风险管控机制,规范单位行为, 促进单位经济活动健康长久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华娟.关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3(6):164-165
[2]杨杰.简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73
[3]黄文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1(21):116-117
[4]封黎利.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经界2012(18):136-138
[5]屈小丽.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98-99
[6]李锦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监督2010911):6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