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2014-11-04徐照宜
徐照宜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例如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和网络保险销售等多种虚拟金融形式,形成了现代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科学合理配置局面,实现了与客户之间的亲密接触,改变了传统银行金融的经营理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盈利模式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关措施,为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随着中国金融业实现人世承诺全面开放、全面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后,金融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盈利能力日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提高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已成为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用自省和发展的眼光来应对这种迅速的市场变化,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盈利模式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关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从 2003 年底开始,中国商业银行正式进入股份制改革时期。商业银行的一系列不良资产相继被剥离,截止2014年5月共有16家商业银行在境内外成功上市。虽然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经营管理方式和获取收入与利润的方式仍然未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其盈利模式,主要还是利差主导型。因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探索如何突破银行发展瓶颈都把目光投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下面我们一起了解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及其类型。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13年年报整理相关数据制成表1如下,
表1:2013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收入情况 单位: 百万元
[银行名称\&2013年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利息净收入占比\&占比同比增加\&工商银行\&589698\&443335\&75.18%\&-2.64%\&建设银行\&508608\&389544\&76.66%\&-0.07%\&农业银行\&462619\&376202\&81.32%\&+0.30%\&中国银行\&405104\&283585\&70.03%\&-0.01%\&交通银行\&164432\&130658\&79.46%\&-2.07%\&招商银行\&132603\&98909\&74.59%\&-3.36%\&民生银行\&115887\&83033\&71.65%\&-3.18%\&兴业银行\&109287\&85845\&78.55%\&-3.84%\&中信银行\&104558\&85738\&82.00%\&-2.40%\&浦发银行\&100019\&85177\&85.16%\&-3.28%\&光大银行\&65308\&50862\&77.88%\&-6.01%\&平安银行\&52189\&40688\&77.96%\&-5.15%\&华夏银行\&44278\&38902\&86.03%\&-2.82%\&北京银行\&30664\&26285\&85.72%\&-2.80%\&宁波银行\&12760\&11259\&88.23%\&-0.87%\&南京银行\&10478\&9096\&86.81%\&+2.37%\&合计\&2744060\&2239118\&81.60%\&-2.24%\&]
从表1数据来看,2013年度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440.60 亿元人民币。其中,1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利差净收入共计22391.1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为 81.6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利差业务依然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高达到收入总额的 80%以上。
与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比,从业务结构来看,对公、对私以及大中小客户业务均衡发展;从收入来源看,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不超过总收入的70%,有的甚至不超过 50%。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对公的大型客户上,因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利差盈利模式。查询中证网数据中心相关资料整理制成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08年到2013年虽然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趋势上升,但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依旧不到20%,这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表2:2008-2013年度上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化 单位:%
[年份\&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2008\&88.3\&11.7\&2009\&85.6\&14.4\&2010\&85.8\&14.2\&2011\&85.4\&14.6\&2012\&84.9\&15.1\&2013\&81.6\&18.4\&]
结合表1和表2数据,也可以看出2013年度16家上市商业银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南京银行利差收入占比相较2012年度有所提升其他商业银行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总体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更是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也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转型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且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中小银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整个银行业的利息收入占比来看依旧有80%以上的占比,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并且,非利息收入的显著增长也不代表着商业银行在推动非传统盈利模式,特别是在落实产品服务上做出了足够的改革和努力。
因而,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金融创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影响下导致的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同业竞争和跨业竞争所得带来的竞争压力,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加上《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面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依靠信贷的高投放实现利润高增长,以“吸存放贷、办理结算”业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很难再适应未来的经营环境。透过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和银行发展内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背后的隐忧:盈利模式单一片面,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商业银行在30多年前就经历了盈利模式转型,逐步摆脱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高,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必经的改革道路。endprint
综合以上分析,持续依靠存贷利息差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对以后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阻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对传统借贷业务的冲击
1、对贷款业务的冲击
以阿里小贷、人人贷为代表的网络借贷的兴起,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进行冲击。因为互联网公司在数据的处理及获取上相对商业银行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每笔贷款的成本便很低。如阿里小贷的数据直接就来自于淘宝网的商家的交易数据,并不像商业银行那样还要有实地去审查贷款条件的成本。对于未来,互联网公司能否直接运用其信息处理的优势,渗透进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客户群,是一个未知数。
2、对存款业务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冲击,就是存款搬家。以余额宝6%左右的收益率,是将近14倍的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并且像活期存款那样便利。这些特性使得余额宝规模已经达到2500 亿,这部分资金便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转移过去的。而余额宝的资金运用,大部分投资于同业存款,其现在的利率能达到7% 左右。余额宝与银行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循环:余额宝利用比活期存款利率更高的利率吸引资金,然后以同业存款的形式把资金还给银行使用,银行由于客户投资余额宝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收紧而缺资金,同业存款的利率就会抬高,又会提升余额宝的收益率。结果就是银行以14 倍的成本,使用着原来低成本的资金,这对于银行的冲击是很巨大的。存款业务是银行的根本,是放贷的基础。
(二)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金融使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化。一方面,用户在柜面办理结算业务的传统方式逐渐被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微信、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蚕食,由此导致网点服务功能从提供基础的支付结算服务向客户拓展和产品营销职能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从支付结算的渠道中转端逐步走向资产管理的产品创造端,阿里巴巴收购天弘基金股权进军金融领域,与东方证券合作资产证券化,余额宝提供货币型基金增值理财服务,百度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年收益率为8%的理财基金,互联网金融步步为赢的跨界经营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带来运营模式的新挑战。
(三)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在经营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都面临新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00家,2013年以来全行业的成交量高达200亿元,这一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已直接动了银行的“奶酪”。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参与资金融通业务,是对银行基础资金媒介地位的挑战。与此同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宝”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银行原有的存款结构,加大了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无论是阿里金融为代表的P2P领域还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领域,在未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促进商业银行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
从顶层设计开始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突出市场定位转小、业务流程转简、服务效率转快、产品推送转整的改造规则。一方面,商业银行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逐步下沉至小微企业,实施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银行部门限制,业务流程简化,突出快捷服务、操作便利、有效管控;另一方面,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的渠道运营效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充分整合客户结算、融资、理财等多元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丰富的客户资源
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发展多年,拥有丰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客户资源,在扩展支付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大量的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经第三方支付市场培育多年,均有着良好信誉,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优质客户群,是银行发展新客户的绝好机会。随着第三方支付许可证的发放,第三方支付行业内企业重组将不可避免。企业重组过程就是各方资本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过程,资本进入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融资需求。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支付企业、其他有意向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大型集团企业等将会成为这一轮融资需求的主体。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以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等特定产品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拓展这批客户。
(三)完善银行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信用评价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第三方支付市场客户的真实交易行为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数据库的重要参考。目前支付宝和工商银行进行“黑名单信息”互换的沟通方式,阿里巴巴和建行网络银行“e贷通”也有着客户信用沟通机制,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户的交易记录视为诚信指数提供给银行,成为银行发放贷款,评价优质客户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外部经营环境的巨变,资本监管、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技术进步,这四大趋势代表着银行业当前受到的巨大威胁和挑战,这些趋势背后都指向一条:银行必须走轻资本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传统金融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金融产品,必须探索走向金融前端,建立自有渠道,获得海量客户和数据。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可自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小型银行可以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实现载体构建。传统金融业应该意识到数据和客户的重要性,开始争夺以往看起来不入眼的小额、零散客户,未来的金融业态可能朝着混业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创建互联网渠道竞争力。
(二)扩展网络支付方式
支付领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受到互联网巨头的跨业冲击并非就一定是坏事。毫无疑问,商业银行也有客户的海量交易数据,更有互联网巨头企及不到的防控风险能力。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能否顺利抵制危机抓住机遇,以更有作为的姿态改善自身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网上银行及单一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难以满足广大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要积极打造开放的网上支付平台,积极为个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等多种与支付相关的服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安全性高、信誉好、资金和技术实力强等优势,锁定客户,挖掘个人客户潜在需求,提升客户贡献度。同时,大力强化客户服务体验,要把用户体验研究作为出发点和工作流程的起点,而不是最后的验证环节,要在面对客户的界面上建立一个整合的机制和流程,整合渠道、整合业务、整合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endprint
(三)利用大数据优势拓展新业务
数据仓库和大数据服务能力是构建前述包括中小企业在线融资、互联网供应链服务、新型征信技术等银行创新业务形态的基础,都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信贷审核模式,且数据量会随着业务的增长越来越大,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访问效率和建立数据治理机制是很重要的基础。在关键客户账户交易领域,高可靠和高可用是最关键的指标,采用封闭专用系统是合理的选择,而在数据仓库和大数据领域,如何建立开放的、高性能的、可扩展的数据云服务平台将是互联网创新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技术路线选型的重要依据,也是商业银行今后的技术方向问题。因而商业银行应该结合本身突出的风险防控能力,利用数据云服务打造安全与便捷并存的经营平台,提高经营效率,扩展客户边界,打造更具活力的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此外,由于大数据时代将使银行业与非银行业的相互渗透变得更加可行和容易,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电子商务、对接资本市场、加强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些新兴业务将可能取代传统存贷汇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盈利的主要渠道。
(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
在未来把一些互联网企业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的前端、销售渠道,让它去导流、去完成社会闲散资金的聚集,而商业银行在后端做资产业务,特别是大资产业务、大中型的公司金融,这样可以体现社会分工,发挥凸显各自的核心价值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利润价值,加强合作、实现双赢,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银行为社会电商提供金融服务,即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上众多的电商开展广泛的合作,为它们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既是电子商务环境支撑者,也是支付结算的最终执行者。整个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银行是最终实现闭环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银行主要发挥四方面的作用,即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资金中介、信息中介。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所带来跨业影响并不仅仅只是触及到了商业银行的蛋糕,也同样触及了诸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讯公司的核心利益,宿敌众多便是互联网企业的一大劣势,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则可能是自己加强与这些受到影响的行业、公司进行合作的一个契机,也是打造自己多元化盈利模式的一种可尝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N].现代经济信息,2011
[2]李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
[3]乔桂明.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2013
[4]李佳.商业银行应从四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革命[N].证券日报,2014-01-09
[5]曹少雄.商业银行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N].农村金融研究,2013
[6] Hirshleifer,The futur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N]. The New York Times,2008-05-29
[7]Varian,Electronic finance a new perspective and challenges.2009
[8]Dobb-Frank, NetBank gets deficiency notice from NASDAQ ,ATM Market Place, 2008
[9]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交战互联网金融[J].财经,2013,(29)
[10]李光磊.众“宝”相继登台 互联网金融魅力无穷[N].金融时报,2013-08-23
[11]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12]金融互联网化,相互包容共生——中国银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研讨会纪要[J].新金融,2013
[1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S].2012,(9)
[14]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