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注射液对血液回收病人红细胞功能的保护效果
2014-11-04田香
田 香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麻醉科,湖北恩施 445000)
术中血液回收是将患者术中的出血或者体腔内无污染积血回收处理后回输给患者的一种方法[1]。血液回收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血液回收过程中血液需与管道接触以及受血气界面的影响可引起炎症细胞的激活,而产生及释放大量氧自由基,经离心与清洗虽然可去除部分炎性介质,但离心后的血液中仍含有许多激活的白细胞和血小板[2]。这些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后对红细胞的影响也时有报道[3]。参附注射液临床应用较广泛[4],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但对血液回收中红细胞功能的保护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来观察血液回收对红细胞的影响及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血液回收过程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围术期血液回收30例,其中肝脾切除术4例,宫外孕破裂大出血行输卵管切除术12例,脊柱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0例,肾破裂修补术4例;患者无血液疾病,估计失血量在800 mL以上;未行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 (参附注射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每类手术例数两组相同,其中,治疗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0~48岁,平均 (35±7.89)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22~47岁,平均 (32±10.08)岁。
1.2 全麻,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2 mg/kg,气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丙泊芬8 mg/(kg·h);瑞芬太尼 10 μg/(kg·h)。
1.3 血液回收方法 在FreseniusKabi型血液回收机上安装血液回收管道,预先充入100 mL的肝素生理盐水在储存器内。回收血液时用恒定负压 (80 mmHg)将术野血和肝素生理盐水 (60滴/min)一同收集到储存器内[5]。经过滤装置去除抗凝血中组织碎片及脂肪滴,离心后红细胞分离到离心杯内。离心杯内探头探到血层后用生理盐水洗涤去除脂肪滴、组织碎片、游离血红蛋白及肝素,洗涤流出的液体在清洗后将浓缩红细胞泵入输血袋内,于术中回输给患者。
1.4 用药方法 治疗组在血液回输前经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0.5 mL/kg,在血液回输后即刻经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0.5 mL/kg;对照组无特殊处理。
1.5 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 (T1)、吸引前 (T2)、血液回输后 (T3)、术后4 h(T4)采集静脉血5 mL,检测患者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受体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及红细胞受体花环率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环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原理测定。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
组别 年龄/岁 性别/例男女35±7.89 8.45±2.54 4.83±2.41对照组治疗组32±10.08 11.55±3.85 9.85±4.02
2.2 两组患者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受体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质量浓度在麻醉诱导前及吸引前无明显差异 (P>0.05)。在血液回输后、术后4 h红细胞受体花环率均较吸引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质量浓度均较吸引前高;且治疗组在血液回输后、术后4 h,红细胞受体花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红细胞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浓度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红细胞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浓度比较 ()
注:与本组麻醉诱导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肿瘤坏死因子-α/(pg·mL-1) 白介素-6/(pg·mL-1)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受体花环率/%治疗组 15 T17.22±1.57 312±75 25.15±2.56 7.70±5.05 T2 7.96±2.06 322±68 23.34±2.42 6.73±5.52 T3 18.12 ±3.11*△ 180 ±37*△ 15.41 ±3.24*△ 19.02 ±4.03*△T4 11.12 ±3.32*△ 146 ±35*△ 15.73 ±3.27*△ 18.13 ±4.21*△对照组 15 T1 7.16±1.82 339±71 27.34±2.63 9.03±3.05 T2 8.40±1.26 352±55 24.32±2.11 10.14±4.02 T3 25.12±3.81* 407±75* 7.41±2.14* 26.51±5.41*T4 15.17±3.65* 396±62* 7.35±2.22* 24.14±5.22*
3 讨论
术中血液回收是指从患者术中收集起来的血液进行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的过程[6]。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负压吸收装置,将术中出血收集到储血器中,吸引的血液与适量肝素抗凝剂混合,经过滤及高速离心把红细胞分离出来,将废液、破碎细胞等分流到废液袋中,用生理盐水对血细胞进行清洗、净化、浓缩,最后把浓缩的红细胞回收到血液袋中,回输给患者[7]。血液回收过程对红细胞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血液与管道及储血器接触,使得血液所处的环境改变、白细胞被激活以及补体活化,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攻击红细胞,从而使红细胞受损;另一方面,血液回收时负压吸引和离心等剪切应力对红细胞也可产生损伤作用[8-9]。有文献报道:血液回收时气血界面及血液管道的接触可引起补体、白细胞等的激活[10],引起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的产生[11],回收的血液中部分溶解的炎性介质经离心与清洗可以去除一部分,但清洗后的血中仍然含有部分的激活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有形成分,在机体细胞中也是最大者,它在流经各种组织的微循环时还需随时变形,这些特点使红细胞在炎症因子的攻击中受损的程度比其它细胞严重。红细胞损伤后,其变形能力及膜流动性降低,红细胞膜上的CR1数目和功能活性也发生明显变化,继而使得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反应低下[12],因此,保护红细胞对提高组织氧供和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附注射液其主要成分是乌头碱和人参皂苷[13]。据文献报道,参附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炎性因子产生[14];可改善血液的流变性[15];有抗炎及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在血液回输后、术后4 h红细胞受体花环率均较吸引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较吸引前高;且治疗组在血液回输后、术后4 h,红细胞受体花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血液回输过程中有大量的炎性介质攻击红细胞,使得红细胞免疫功能有继发性损伤,在使用参附注射液后,减轻了血液回输过程中大量的炎性介质对红细胞的损坏,红细胞膜表面的许多免疫分子也免遭破坏,因此,保护了红细胞的功能,减轻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
[1]马武华,蔡诚毅.自体血回输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29(1):20-22.
[2]Bentzien F,Brand J M,Rohrs E,et al.Mechanical autotransfusion procedures:The effect cytokines and leukocytes on washed erythrocyte concentrate[J].Anaesthesist,2008,49:505-510.
[3]梁 费,王保国.颅脑手术中清洗后回收血液质量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6-18.
[4]田 香,苟大明,蔡回军.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术中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71-1473.
[5]梁 辉,王德祥,赵 岩,等.吸引负压对术中回收血液质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24-126.
[6]但 伶,季道如,黄 燕,等.骨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7):758-764.
[7]芶大明,弓胜凯,蔡回均,等.乌司他丁对血液回收病人炎性介质及红胞免疫功能的影响[G] //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67-71.
[8]钱玉秀,罗 新.自体血回输与库血输注对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手术后康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661-663.
[9]Ulus A T,Aksoyek A,Ozkan M ,et al.Cardiopulmonary bypass as a cause of free radical-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enhanced blood-borne isoprostanesin humans[J].Free Radic Biol Med,2003,34(7):911-917.
[10]Tylman M,Bengtson J P,Avall A,et al.Release of interleukin-10 by reinfusion of salvaged blood after knee arthroplasty[J].Intensive Care Med,2001,27(8):1379-1384.
[11]李 静.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及作用机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1):67-69.
[12]韩幼琦.体外循环中的抗炎策略[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5,3(1):123.
[13]詹丽英,夏中元,夏 芳.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期间胃肠灌注及氧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8):2814-2816.
[14]谭元生,谭 超,邓圣明.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62-65.
[15]刘勇峰,梅乐园,李小宝,等.脾切除断流术中出血洗涤红细胞自体回输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