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魅力,课堂的效率

2014-11-03张琴君

新课程·中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效率语言课堂

摘 要: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离不开语言美。课堂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要表达扼要准确,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同时富有启发性,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简单来说,教学语言要精确、精练、精巧和精彩。

关键词:语言;课堂;效率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语言有着直接关系。历史与社会教学语言,除了口头教学语言、书面教学语言外,还有体态语言交流。在实践中,我感受到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精确、精练、精巧、精彩。

一、精确——准确严谨

1.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曾听一位同事上了一节探究课《过年:感悟我们身边都传统》,他在讲年这个话题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年是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少学生都是瞬间的呆

愣。“年是太阳公转的周期”这一知识性错误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平常的谈资。我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性的转折》一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来发现,在这里使用“马列主义”这个名词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马列主义”这个名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2.确切表达历史史实的本质。比如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9月初德军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两句话都不够严谨,应该在“爆发”的前边加上“全面”二字,其表述就较严密了。

3.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历史地名、人名和历史术语的发音一定要准确,尽量避免用方言发音。比如,“龟兹”的“龟(qiu)”和“吐蕃”的“蕃(bo)”,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要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推敲。

二、精练——言简意赅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印象:历史老师是最能侃的,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练,拖泥带水,废话连篇,这却是教学的一大忌讳。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讲得越多越乏味,学生更不愿意听。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

问题。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关于《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我来得及记下的问题就已经有21个之多,以至于到下课了还有很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事后,我向几个同学做了了解,大多还在为老师的问题犯迷糊,所以这堂课的效率没有因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那么多问题而提高,反而是事与愿违。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像小河之中的流水平平淌过,这样学生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师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难点要“浓墨重彩”,而对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精练的语言不仅言简意赅,且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有条不紊上。而这又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语序。例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

三、精巧——言近旨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就非常重要。

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若依据教材表述:“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但是,这里如果反问学生:有人假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违背学生情感和事物常理的,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基本上都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设问启发: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

所以,教师上课前除了备课标、备教案、备自己,更要备学生,充分考虑什么样的语言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怎样能让学生更容易明了自己的意图。当然,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

四、精彩——妙趣横生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抑扬顿挫,展现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该教师声音甜美,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温柔舒适的氛围。但是,此种温柔的语调一节课都未曾变过,让人舒适得昏昏欲睡。因而,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语调的变化,注重讲课时利用语言的重音去凸显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

2.多方“借取”,营造意境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设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我曾看到一个关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教案,用诗歌《孔雀东南飞》导入:现实中,西北的人才也被称作西北的“孔雀”,西北的孔雀也在东南飞,是什么在引诱它们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什么让它徘徊,它在依恋着什么。”这里把孔雀比作西北的人才非常形象。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还应重视板书、地图、资料等的教学艺术来创设适合课堂的意境。

3.朗朗上口,记忆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九·一八”,日侵华;瓦窑堡,定方针。“一二·九”,掀高潮;西安事变,初步建。

4.眼脸手足,用好无声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总称为非语言交流。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非语言交流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这样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精确、精练、精巧、精彩的教学语言,可高效率地传递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

风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琴君,女,1983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研究方向:历史与社会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率语言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