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省 推动经济转型
2014-11-03启圣
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三个陕西),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实践,是陕西人实现“中国梦”的“陕西梦”。实现这一梦想,关键环节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壮大建设“三个陕西”的物质基础。正确分析和预判我们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建设质量强省是一条适合陕西省自身特点的基本路径,是顺利实现美好愿景的关键所在。
第一,传统模式 尽显疲态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其核心是GDP的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优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走在上升通道,陕西省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陕西省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双进位。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万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陕西生产总值全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陕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陕西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遇到了以前未曾经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由快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拐点”显现,经济增长的趋势并不乐观。
首先,大规模投资将难以为继。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在陕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年提高,已经占GDP的70%左右,而消费和净出口的贡献相对偏弱,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日益增强。1978年,陕西支出法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37.56%,2011年,陕西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0.9%,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在国家四万亿投资的强势带动下,陕西投资率高达93.1%,拉动经济增长12.7个百分点,几成一枝独秀。然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铁路、公路、基建)投资完成后,投资需求将进入增长缓慢的平台期,投资稳定增长难度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以高速公路为代表公共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投资回收缓慢,负债大幅增加。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项目收益减少,债务违约可能增加。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年限长,一次性投资完成后,后续的投资需求将迅速下降。
这些年大规模产业投资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近年来,陕西省煤炭、电力、水泥、焦化、造纸、电石、铁合金、铅锌冶炼8大行业产能过剩,2012年陕西水泥产能达8735万吨,但实际需求只有6700万吨,过剩2000多万吨,而且产能还在增加。陕西水泥成为目前全国水泥价格下滑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远甚于京津冀地区,并创下了国内水泥价格新低,成为了新的价格洼地。这些年持续高速增长的煤炭化工已经绝对过剩,价格大幅下降。
2013年,受全国煤炭产能过剩影响(全国煤炭总需求32亿吨,国内产能41亿吨,进口约2亿吨),陕西煤炭产量达到4.93亿吨,由于价格走低,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陕西省焦炭产能利用率为70.5%、兰炭产能利用率为36.7%,电石产能利用率为52.5%,聚氯乙烯产能利用率为66.7%,化肥(合成氨)产能利用率为67.8%,煤制甲醇产能利用率为46.6%。
这些情况表明,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生产设施的投资需求将难以大规模增长。
其次,对外贸易增长将比较困难。
陕西的进出口一直以来比重较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低。2013年陕西进出口总额201.27亿美元,其中出口102.2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4%,远低于201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24.1%的比重。据有关研究,2003年以来,陕西净出口需求始终为负数,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低。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的客观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从外部需求看,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是突飞猛进,而是进入调整阶段。一是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国际资本流动放缓甚至回流;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放缓,以防止国内产业空心化;三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回落,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主要贸易伙伴需求都在回落。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债务危机尚未消除,日本经济萧条依旧,对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将维持低位缓升趋势;东盟经济增长乏力,非洲市场规模有限。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此背景下,陕西出口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其三,消费增长难度加大。
从国内需求看,虽然物价持续低速增长、个人所得税政策逐步调整以及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等因素都将导致消费的内生性趋向增强,但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尚需时日,消费拉动需求短期内难以实现。
从陕西现实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总体消费率呈不断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5.05%下降为2011年的44.54%,与陕西省1978年以来生产总值上升的趋势呈背离态势。
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0元(排18位),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的8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排26位),为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96元的73%。同时,由于消费率较低,消费不足导致总体消费规模不可能大幅增长。
对陕西省未来的经济发展来说,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都处于比较困难的局势中,保持以往的发展速度困难重重。
第二,转型升级 路在何方
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是近年来全国上下关心的主要课题,也是陕西面临的重大课题。
就全国而言,2009年面对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政府采取的对策就是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具体办法就是中央政府投资四万亿,地方政府进行大量配套,加大投资力度。如今,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后果受到普遍质疑,新一届政府也不会选择大规模投资的政策。虽然还有学者提出,今后的经济发展还要靠投资,主要是启动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是面对产能过剩的危机,如果不能找到经济结构中需要补齐的短板,在外需不振、内需疲软的形势下,不管是谁投资都可能进一步加剧过剩。
前几年,我国一些地方提出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产品等新能源产品。现在,除传统过剩行业外,甚至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也出现价格下滑,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多晶硅一级料主流成交价一度为110元/公斤—115元/公斤,已跌破成本线。二、三级的多晶硅价格更低,三级多晶硅的售价甚至在100元/公斤以下。
产能过剩的实质就是部分行业和地区发生了结构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历史经验表明,解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办法,最终还得依靠市场的力量,迫使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永久性地退出市场,实现经济的再平衡。
对陕西而言,经济形势和全国的发展趋势高度正相关。因为我们是内陆省份,扩大出口的途径有限,居民总体收入低,消费能力也相应比较低,经济波动幅度受投资规模的影响更大。大多数企业在过剩的环境中所需转型升级的技术、信息相对滞后,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这可能都是我们在区域经济竞争中面临的不利因素。
这些年,陕西各地提出了很多办法,对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进行了重新定位,积极为建设“三个陕西”出谋划策,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
因此,我们必须直面过剩经济的局面。过剩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竞争高度激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态势主要是短缺经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虽然也有激烈的竞争,但是竞争的模式不一样。
短缺经济和低收入阶段经济竞争的“三驾马车”是价格、效率(速度)和质量。首要因素是价格。因为我们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原材料价格低廉,可以进行低成本生产,从而进行低价竞争。同时,由于人们收入水平较低,对价格最为敏感,价格是选择商品的第一考虑因素。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基础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终端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断丧失。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逐步降低,对质量的敏感性提高,质量已经成为竞争的第一要素。今后,经济竞争的“三驾马车”将是质量、价格和效率。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应当将打造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三驾马车”作为产业升级的基本方略,将提高质量竞争力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突破口。
我们梳理一下成功转型升级的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就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日本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被称为“东洋货”,韩国汽车曾经被称为“马驹”,都是劣质品的象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在全世界成为优质品代名词,具有极高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的经济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江苏、福建、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均以质量强省作为基本发展战略,产品质量竞争力在我国排名靠前,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等发展指标相应地也处于发达省市行列。
过去30多年来,陕西的经济一直沿着生产要素(资源)导向、投资导向的路径发展。如今,调整的阵痛迫使我们矫正经济发展的轨道。今后,只有依靠创新,建设质量强省、提高陕西经济发展竞争力,才是推动转型升级、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尽管不是一条轻松之路。
第三,质量强省 再铸辉煌
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充分认识陕西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使生产力聚集在更加精细、更加高级的产业和产业环节,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就是从依赖资源开发发展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质量竞争力发展;就是依靠新“三驾马车”推动经济发展。新“三驾马车”就是质量、成本、效率。其中质量是最具持续性、长远性的因素,其核心是效益的增长。将质量强省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建设实现“陕西梦”的强大引擎。
建设质量强省是解决陕西现象、陕西速度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改革开放近35年的历程中,我们曾经出现过著名的“陕西现象”,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陕西拥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但是为什么经济一直落后?这让科教兴省的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科研、教育没有聚焦于提升产品竞争力,特别是质量竞争力提升问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次,导致陕西产品在全国、全世界的竞争力不足,没有有效占领市场。
建设质量强省,首先要提高认识。将质量发展问题从技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摈弃依靠简单卖资源做大GDP的惯性思维,实现发展目标由“大”到“好”的转变。2009年9月9日,陕西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几年来,质量兴省取得了很大成绩。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中等水平省份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及时将质量兴省战略转变为质量强省战略,由“兴”变“强”,一字之差,反映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突出了推动陕西省质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
建设质量强省,要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公民的行动上。质量强省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持久性强,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浓厚的舆论氛围、健全的组织领导、明确的目标责任、有效的推进措施、必要的资金投入、严格的考核评价和有力的技术保障。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当把提高质量作为战略目标来对待,要看到今后总体质量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推动实施质量强省(区、县)战略,开展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再创业,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第二阶段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建设质量强省,要落实到具体产业和产品上。选择有特色、有基础、有市场吸引力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区域经济的基础是产业,产业的基础是企业、企业的核心是产品。在以往克服“陕西现象”,创造“陕西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陕西质量”,用技术创新使陕西产品更加精细、耐用、美观、节能、环保、可靠,制造“伟大的产品”,培养“伟大的企业”,提升陕西产品在市场上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和效益。只有这样,建设“三个陕西”的宏伟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作者启圣,原名刘录民,系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