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鄂尔多斯
2014-11-03张永军张静
张永军+张静
鄂尔多斯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研究意义的一个标本,我刊早在2010年封面报道栏目就做了一期题为《十字路口的鄂尔多斯经济》的专题报道,深入浅出的剖析了鄂尔多斯在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所潜伏的种种矛盾。
时隔四年,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鄂尔多斯。本篇将以《三问鄂尔多斯》为题:一问鄂尔多斯有什么?二问鄂尔多斯缺什么?三问鄂尔多斯怎么办?以此来为鄂尔多斯二次创业理顺思路,研判方法。
一问:有什么?
鄂尔多斯最大的价值不是拥有多少矿产资源,而是拥有坚定的鄂尔多斯精神、厚重的鄂尔多斯文化、丰富的鄂尔多斯旅游资源、雄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洁告诉笔者,一向贫穷落后,默默无闻的鄂尔多斯,经过改革开放,于上世纪末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紧接着,又发生了“鄂尔多斯文化现象”和“鄂尔多斯生态现象”。三个“现象”加到一起,构成了“鄂尔多斯模式”,成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这更集中体现了鄂尔多斯目前所拥有的无法比拟的财富。
“骆驼精神”的坚韧无畏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而与“文化”相重合的。如果把文化比作各种各样的果实,那么精神就是用现代工艺提纯酿造的醇酒。一般的文化不是精神,没有文化的材料,也造不出精神这一高端“产品”。
有人将鄂尔多斯精神形象的比喻为骆驼精神。有位哲人说过,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当骆驼一旦踏入那片大漠中,生命的符号便跃动着挑战死亡,挑战极限。它们身上透出了一种无畏、一种坚韧、一种踏实、一种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没有回头,它们稳稳健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
古老的鄂尔多斯,气候条件恶劣,十年九旱,生态失衡。一遇大灾之年,人、畜在死亡线上挣扎,景况极为凄惨。从晋、陕等省“走西口”而来的汉族农民,靠天吃饭,多数年份处于“糠菜半年粮”的拮据状态,还要承受官府的盘剥、疫病的袭击和盗匪的骚扰。这里的人民,对天灾人祸都有着极强的忍耐力和抗御力。放牧、种田、修水利、建公路、下井背煤,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一旦有机会转向工业企业,人们趋之若鹜。这充分体现了鄂尔多斯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骆驼般的精神。
鄂尔多斯人身上所散发的这种坚韧、无畏、踏实、不屈的骆驼般的精神内涵,为鄂尔多斯的二次创业凝聚了力量,提供了动力源泉。也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品质,鄂尔多斯才能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落后与辉煌后继续保持着思变、探索、包容、团结、守信的创业激情,才会将今天鄂尔多斯人所提倡的内敛平和、诚信务实、兼容并蓄的精神品质赋予在二次创业之中。
鄂尔多斯的这种精神品质,正如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所言,已然成为鄂尔多斯人的精神符号,是鄂尔多斯最为宝贵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大财富。
“敢为人先”的实践动力
改革开放前,伊克昭盟在全区处于倒数第一二位,不少指标数据在坐“红椅子”。自治区有的部门形容伊盟的某些专业负责人是“不请不到,不给不要,不吵不闹”。几十年后,鄂尔多斯在全国有了名,地位迥异,“身价”大变,给“外人”的印象是,鄂尔多斯人大度,有风格,在他们身上,看不见“小家子气”。的确,鄂尔多斯人凭着自己的扎实工作,精心运筹走到了今天。以前落于人后时不自卑、不泄气,如今发达了,也能坦然处之,理性面对,决不因赞声不绝而张张扬扬或忘乎所以。冷静、自信,明白自己在时间、空间的纵横坐标上,处在什么位置。
在鄂尔多斯知名的企业家中,当初从收废品、当临时工、开小吃店起家的大有人在,每个企业、每位企业家,都有过一段“苦斗记”,都曾经经历“寒彻骨”。他们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畏艰险,愈挫愈奋。
人们不会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浩荡的春风,吹的鄂尔多斯这片沃土万物复苏,满眼生机;又像一场春雨,滋润了蒙汉人民干涸的心田。长久的贫困,培育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积蓄了奔富的渴望和发展的张力。一些从事理论宣传、专业技术、经济管理的知识分子不停地呼风唤雨、推波助澜,从而形成了鄂尔多斯浓厚的快速发展、敢为人先的舆论氛围。十几年之中,鄂尔多斯的经济,特别是第二产业,以高于全国均速一倍甚至二倍的高速度推进。
优裕的自然资源是基础条件,而驾驭鄂尔多斯经济快车的是鄂尔多斯人,起推动、催化、支撑作用的,是理念、观点、方针、政策、性格、习惯、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道德修养等这些文化“基因”。换言之,只有当鄂尔多斯人的品格、精神同物质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创造了这块土地革命性的变革。而“敢为人先”的大胆举措成为了支撑鄂尔多斯前行的重要支柱。
厚重的文化资源支撑
文化与政治、经济不一定成正比例地发展。一个有着灿烂文化和自强精神的民族,即使饱受战乱之苦,一时积贫积弱,也总会找到通往兴旺强盛的途径。反之,即使经济发展了,军事强盛了,但缺少健康有力的文化支撑,也总有一天会衰微沉寂。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脊柱,是一个缀满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标志性建筑。
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不仅含有作为蒙古文化之魂的成吉思汗陵及祭祀文化,也有享誉世界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河套匈奴文化,更有岩画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秦直道文化,还有神奇瑰丽的蒙古族民俗、歌舞和文学艺术。
鄂尔多斯是一座艺术宝库,取之不尽,生生不息。《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等史诗巨著都出自鄂尔多斯蒙古族学者之手。牧区的蒙古族民歌,汉区的山曲儿、蛮汉调多如牛毛。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文化镶嵌了耀眼夺目的光彩,这比有形或无形的财富将是鄂尔多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近年来,鄂尔多斯一直推进“一城、五园、四街、八大产业”(一城:蒙古源流影视城;五园: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成吉思汗陵文化旅游产业园、上海庙草原文化产业园、秦直道文化产业园、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园;四街:文化娱乐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蒙古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八大产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广告会展业、影视音像业、文化产品业、动漫产业、体育竞技产业)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鄂尔多斯市的文化类经营机构达20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人,投资额达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0多个,已成为鄂尔多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从2010年起,鄂尔多斯每年安排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借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三年共投入近2亿元,扶持重点项目120多个,调动了200多亿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到2015年,鄂尔多斯将初步建立结构比较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比较健全、效益明显显现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运营机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形成休闲文化旅游、影视音像、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创意设计与数字动漫、文化产品等主导性文化产业群,建设成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多重资源汇聚的硬实力
“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模式”曾经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备受瞩目。“羊(羊绒)煤(煤炭)土(高岭土)气(天然气)”,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就了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立足能源资源优势,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层次,加快构筑非资源型产业集群,不仅摆脱了产业单一的束缚,还充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从区位优势看,鄂尔多斯毗邻陕西、山西、宁夏三省份,是晋陕宁蒙资源富集区,与呼和浩特、包头共同构成内蒙古经济“金三角”。通过陆路口岸与俄罗斯、蒙古以及西北亚乃至东欧国家实现贸易往来。
从交通优势看,境内总里程达1388公里的铁路横穿东西,贯通南北,可直达沿海港口和内陆诸多城市。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全境、连接周边的高、低速公路网遍布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500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33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从资源优势看,鄂尔多斯全年产羊毛9000吨,羊绒1700吨。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是世界羊绒产业中心。在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蕴藏煤炭资源,煤炭探明储量1702亿吨,约占全国的1/6,远景储量1万亿吨。地貌广阔,项目建设无需占用耕地和牧场,具备发展大工业的优越条件。此外,鄂尔多斯风光资源充足,平均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为150~200瓦/平方米,可利用风能资源总量约1000万千瓦以上,适合建立特大型风场。
从政策优势看,鄂尔多斯市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国家和自治区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赋予很多优惠政策,鄂尔多斯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当地明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煤炭深加工转化和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配置煤炭资源;对落户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点产业研发中心,给予总投资30%~50%的财政补贴;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50%的技术工人境内培训经费;对具备绝对竞争优势的项目提供产业基金支持。
从产业优势看,目前,在入驻鄂尔多斯的企业中,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超过400个。世界首个百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中国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目、全国最大的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和最大的二甲醚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通过产业优化升级,鄂尔多斯培育形成了煤化工、光伏、云计算、汽车、PVC及深加工、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陶瓷、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集群。
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3年,鄂尔多斯的发展变化十分明显。2003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为271.02亿元、2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为7204元、309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5.57亿元。到了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9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123元、12672元。
一个地区的发展,核心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表象为地区GDP的持续增加,本质为地区生产能力的扩张,而生产能力扩张在技术一定前提下主要依赖于投资,即固定资产投资。鄂尔多斯这些年在招商引资时提出的“今天的增量就是明天的存量”,除了鼓舞干劲以外,还道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和本质。鄂尔多斯这十多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上万亿元之多,为鄂尔多斯的二次创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本,为鄂尔多斯的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问: 缺什么?
鄂尔多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管是灿烂还是困顿。就像一个人,你只关心他的外在表现,却从未重视过他的内心一样,他也有彷徨、也有无助、也有话要说。鄂尔多斯亦是如此。
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据相关专家介绍,鄂尔多斯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发育不完善”,很多事情都是强势政府干预规划。而换言之,强势政府其实是拔苗助长。就拿房价来说,鄂尔多斯房价有的升高为每平米六千或七千元,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其实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危机的体现。土地价位上涨、房价也随之上涨,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政府不加以抑制,反而津津乐道。政府的期望值太高,反而误导了老百姓。
强势政府势必造成了一种混乱。各种口号接踵而至,不仅扰乱了市场,还造成了一种误导,究竟是该听谁的?当然,这种局面在这两年已经有所缓和,相信再过三到五年,这种现状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另一方面,鄂尔多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外向经济市场培育不完善。现在的鄂尔多斯,走出去的少,引进来的也少,有些故土难离,外人难容之势。鄂尔多斯人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迈出向外发展的步子,这与温州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一下,从鄂尔多斯走出去的企业家有多少,而从温州走出去的企业家又有多少。从这一个表现就可以反映出鄂尔多斯外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市场经济程度。
缺钱、缺健全的信用体系
缺钱,似乎正是鄂尔多斯诸多“食利者”的现状,也是鄂尔多斯的现状。
2011年,是鄂尔多斯发展的一个拐点。前半年,当地的经济走势基本呈良好态势,在后期由于政府鼓励开发商建房,致使很多人纷纷涌入房地产,并将大量的资金都圈在了一起,随之出现的结果是,各种烂尾楼不断出现,也就是在2011年的秋天,鄂尔多斯经济出现了直线下滑。之后,便出现了政府性欠债,政府欠大企业、大企业欠小企业、小企业欠个人,一个连环性的反应造成了一片混乱。如今,鄂尔多斯“缺钱”现状愈演愈烈,好多大项目的实施都化为了泡影。
从信用体系来讲,过去鄂尔多斯的经济繁荣,使之成为与呼和浩特、包头齐头并肩的区域中心城市,吸引了周边盟市以及山西等地的大量人口迁入。2011年之后,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虽然从3218.5亿元提高到了3955.9亿元,但增速明显下滑,从原来的20%左右一路下滑到个位数。随着经济的下滑,工作岗位和机会减少,人口也开始外流。这一点出租车行业体会最深,人口减少对出租车的生意有很大影响,原来一天能挣五六百元,好的时候能挣上千元,现在也就300元左右。除了人口外流,一度不断涌入的资金也在向外流动。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破坏了正常的信用体系,很多三角债务难以偿清,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越来越多,贷款却在减少。
今年1-7月份,鄂尔多斯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增速不到5%。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29.36亿元,增长4.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34.84亿元,增长4.2%。从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在持续讨债。在无法用现金偿还债务的时候,很多老板开始用房产、商铺、汽车、商品等有形资产抵债。一些人用这些来抵债的资产,交换自己所需的东西,当地人称之为资产置换。
鄂尔多斯民间不缺钱,缺钱的是当地政府。这就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现象,一个倒接着就都倒了。大的经济环境不好,当地企业没有盈利能力,也就无法缴税;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在土地财政上也没有创收。此外,新城建设的投入过大使政府的负债过高。
缺钱不是问题核心,关键是信用体系的坍塌。没人敢拿出钱干事,金融机构也不敢给放款。和温州一样,怕借钱还不上,有钱也不还,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不是没钱,是有钱也不拿出来了。
信用体系建设要遵循一个规律:首先是经济好转,企业能赚钱了,银行就愿意放贷了。其次还要看企业是否有赚钱的能力。
缺健康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本应是流动的,而近年却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资本市场与民间融资有很大关系。前些年,鄂尔多斯车水马龙,百业俱兴。世界各类顶级豪车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五湖四海投资创业者跃跃欲试,铁路、公路、民航满负荷运转,餐饮娱乐酒店生意红红火火。资本市场对于鄂尔多斯而言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那时人手中都有钱,金钱的流通也是一种无序的流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它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是文明智慧的结晶。资本市场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重大事件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资本推手角色,现已成为全球各地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髙点,谁拥有了强大的资本市场谁就拥有强大的经济市场。
今天,鄂尔多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强市梦、农牧民幸福梦,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来支撑。在新的升级创业时期,建议首先要通过资本市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大量培养企业家与金融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市场化甚至国际化,将资本市场建设成为西北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西部新的金融中心,从而实现鄂尔多斯崛起。一个髙效、强大的资本市场必然能铸就一个强大的鄂尔多斯。
分析人士认为,鄂尔多斯巨大财政和税收收入,以及众多所谓的亿万富翁,如果政府出面引导金融投资的确是明智之举,可扭转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乱象。可是目前民间资本大部分现金流向煤炭产业和未完工的房地产项目,现在是否还有钱,恐怕并不确定,当地人对高利贷的收益热衷,能否培育起健康的投资习惯也并不容易,目前一切都看得不太清楚。
缺充足的思想准备和信心
形象地来讲,就是缺交学费的思想准备。现在很多的鄂尔多斯人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这里可以长久兴旺的状态。总会有很多的新想法,想干所谓的大事,总想超越,但回头想想,这是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这种观念的反义词就是缺乏危机意识。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曾在讲话中说道,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把鄂尔多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向世界高度。其中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思想,既包含企业家群体的亲情和激情,又是一种全体员工和群众的大理性信念追求,这也是鄂尔多斯文化底蕴的外化表现,可在每个鄂尔多斯人心中掀起激情自豪的波涛。鄂尔多斯的有钱人很多,生意人、经理人也不少,但企业家屈指可数。改革开放也好,转型升级也罢,从这一点上说都是发现、实现、创造价值的过程,都是企业文化一以贯之地与时俱进地转化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过程。
的确,我们本应将这样的正能量化为更加前行的动力,而有些人却将其赋予为一种死宝,继续做着守株待兔的白日梦,从没想过资源有一天会枯竭,金钱也许会随风吹走。那么我们要为之付出的学费将是一笔不可预计的数值。
鄂尔多斯缺乏信心,缺乏来自媒体的信心。近几年,我们感知鄂尔多斯,大多数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家媒体唱衰鄂尔多斯的声音,让人无法看到和了解到一个全面、真实的鄂尔多斯,媒体的这种声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则是鄂尔多斯信心的缺失。然而媒体记者往往是通过某个个案来分析看到的情形,缺乏客观公正。这样势必会导致鄂尔多斯在媒体的声音中缺乏信心和能量。
只有凝心才能聚力,我们在此倡议全国的新闻媒体,要跳出鄂尔多斯去看鄂尔多斯,用世界眼光和客观公正的视角去理性的看待和分析鄂尔多斯、报道鄂尔多斯,为鄂尔多斯的转型发展、为鄂尔多斯的创新创业集聚能量,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这样鄂尔多斯的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才能在强大的正能量的聚集中更加稳健的再筹辉煌。
缺人,更缺人才
一是缺人,缺常住人口。目前,鄂尔多斯市辖七旗一区和一个康巴什新区总人口为200.4万,东胜区和康巴什新区人口不足70万人。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的下滑,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减少,鄂尔多斯开始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鄂尔多斯要可持续发展,主要看这个城市有没有产业能吸引人进来。鄂尔多斯的人口质量和规模、产业支柱都是问题。
“资源型城市决定了其特殊的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应当坚持适度化城镇发展战略,不宜盲目拉大城市架构,中心城区人口应该控制在60~100万。对鄂尔多斯而言,人口恰恰是发展优势。鄂尔多斯应当朝着既定发展目标坚定前行。”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臣华说。
二是缺人,缺高端人才。目前鄂尔多斯研究机构少,层次低,人才少,成果也相对少。高等院校只有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和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两所,学生人数只有五六千人,难以承载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有人说,没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一切都无从谈起;有人说,能源安全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基石,鄂尔多斯恰好承受了这场“偏雨”;有人说,经济现象催生了文化现象,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潘洁认为,社会的每项进步,世上的一切奇迹,都是人创造的。同理,鄂尔多斯的繁荣富裕,是鄂尔多斯人——从党政领导、到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再到产业工人、农牧民的杰作,得来不易,绝非偶然。
三问: 怎么办?
“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这是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为鄂尔多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为鄂尔多斯怎么办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 重塑新常态下的发展环境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已从低基数上的高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期、产业结构优化期、改革创新关键期。转型发展,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特定的市场环境形成特定的发展方式。当前,全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原煤价格、销量回归平位运行,成为市场运行新常态。近两年,全国煤炭下游行业需求减少,煤炭产能结构性过剩,对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冲击很大。鄂尔多斯作为以煤炭工业为支撑的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此外,国家实行区间定向调控、微刺激政策,既着眼于稳增长、防风险,更兼顾调结构、促改革。同时,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着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大趋势。这就要求鄂尔多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转变挖煤卖煤的粗放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否则前行的路子将越走越窄。
鄂尔多斯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鄂尔多斯全市人民的期盼,等不得、慢不得。站在新起点上,鄂尔多斯必须未雨绸缪、见盛观衰,加快转型发展。
如何转?如何实现鄂尔多斯的二次创业?这是摆在鄂尔多斯面前的一个艰巨问题,也是鄂尔多斯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重大判断,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化解“三期”叠加新问题、新矛盾的理性思维,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对当前以至长期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与全国各地一样处在新常态之中的鄂尔多斯,当以新的视角来谋划新的发展,鄂尔多斯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的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正是由此应运而生。
对于鄂尔多斯而言,新常态是鄂尔多斯因势而动的必然选择,是着眼未来的更优发展,是坚持不懈的躬身实践。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其次,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势而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第三,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强化人才支撑,以创新的理念推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以此来促推转型发展。第四,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保持平常心的同时增强进取意识,以等不得、慢不得的态度推动转型发展,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凝心聚力 构建和谐美丽的新城市
鄂尔多斯,在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后,进一步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快鄂尔多斯的城镇化建设,是鄂尔多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鄂尔多斯城镇化发展将深入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加快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将建设品质城市体现在科学的规划、高质量的建设、现代化的管理上,体现在更舒适、更便利、更和谐的居民生活当中,体现在独特的文化品位、良好的城市形象上,体现在生态、健康、智慧、宜居、宜业、宜游内涵上。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4%提高到2013年的72.4%。城镇化深入推进,有力地带动了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深刻变化,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已成为展示鄂尔多斯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指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推进城镇基本服务体系建设;要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品质城市亮丽名片;要强化市域统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要以增强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为根本,建设品质城市;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廉素强调,要合理控制城镇建设规模,集中力量完善城镇功能,科学理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转移进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走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路子,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切实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发展 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鄂尔多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鄂尔多斯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转型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撑。
尽管煤炭、地产已不再像前些年那样风光,但鄂尔多斯经济基本面是良性的,整体充满活力,后劲依然强劲。
“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760亿元,其中非煤产业占70%。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79项,投资规模达到8810亿元,这些项目有的已建成投产,大部分项目将在今后几年内投产达效,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步伐,产业发展的接续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充足。中央和自治区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鄂尔多斯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机遇。国家实施科技创新、能源革命、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对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旺盛需求,为鄂尔多斯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指出,“鄂尔多斯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鄂尔多斯上下一定要清醒认识转型发展对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准确把握地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真正把转型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经济建设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文化建设由资源优势型向综合优势型转变,社会建设由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型向均等化服务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型向一体化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由分割型向融入型转变。”
创新创业 打造人才推进的工业化城市
在煤炭价格下跌和利润下滑的同时,鄂尔多斯也在谋求多元化发展。
与能源金三角其他区域一样,发展煤化工、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成为这座城市的转型路径。鄂尔多斯的一大优势在于,其煤炭总量占能源金三角地区的70%,远高于榆林和宁东。而在鄂尔多斯18个工业园区中,10个园区都要发展煤化工。
鄂尔多斯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新兴煤化工产业,吸引和集聚了138名煤化工领域高技能人才,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励百余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菅青娥深有感触地说:“公司建立专利管理制度,对发明专利每件给予1到3万元的奖励,对实用新型专利每件给予6000元的奖励。短短7年,伊泰煤制油的100多位专业人才完成了23项技术改造,30件专利获得国家认证,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在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通过优势产业吸引高端人才,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100人,比去年增长10%。除了传统的煤炭产业,鄂尔多斯市另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也以产业园为依托,通过产业园中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新兴重工集团是一家生产液化天然气容器、进行油气双燃料改装的企业。这家企业的旁边,就是从事专用汽车和特种车辆制造的中兴特汽集团。今年,这两家企业的1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研发了一种更适合特种车辆的天然气容器,现在,4辆油气混合动力新能源重卡已上路运行。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转型升级中的鄂尔多斯,在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的各项评比中位居各盟市首位;先后有4个基地被自治区评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8个团队被评为产业创新创业团队,17位专家学者被评为“草原英才”。鄂尔多斯还在国家级人才队伍建设和载体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入选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立装备制造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云计算基地、空港物流园等18个工业园区。通过企业合办,全市建成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6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鄂尔多斯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3.4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4万人,高层次人才2.7万人。
除了在传统产业上继续做文章之外,鄂尔多斯将启动羊绒纺织业振兴计划。曾经“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羊毛衫品牌响亮,但如今鄂尔多斯羊绒纺织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仅就邻省宁夏而言,羊绒纺织业已经建立2300亩的产业园,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多元化发展思路之下,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白酒产业等都成为鄂尔多斯转型的新路径。
深化软环境 构建书香新城、教育新城
鄂尔多斯有雄厚的文化历史资源,鄂尔多斯要进一步深化软环境,建设“书香鄂尔多斯”是关键一步。因为只有鄂尔多斯精神品质、鄂尔多斯的文化内涵和鄂尔多斯人的公众形象才是吸引客商、吸引人口的关键问题。
书香承载着思想,思想又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市这一战略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公共文化的建设力度,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上;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提升自身素质,让阅读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习惯,从而使鄂尔多斯市形成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让书香浸润这片高原大地。
另外,要大力发展集聚人气的教育事业,构筑“教育新城”。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卫思宇建议:一是打造鄂尔多斯教育品牌,建设世界知名的教育城。至少创办国际性大学10所;二是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品牌,筹建草原丝路旅游联盟;三是打造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品牌,创办成吉思汗电影节,打造世界蒙古族婚庆城。这些项目聚人气、扩就业、活市场、保增长、树形象,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作用,是鄂尔多斯极具优势的强劲产业。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建议,在鄂尔多斯创办一所国际沙漠治理大学,因为鄂尔多斯的自然形态决定鄂尔多斯创办这所大学的必要,也是鄂尔多斯集聚人气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