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补与瘦身

2014-11-03苏淑娇

新课程·中学 2014年8期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既要追求丰富、多样和坚实的境界,也要舍弃一些“花里胡哨”但“于事无补”的环节或资料,比如,选择更有深度的资料,选择精而少的材料,选择更能佐证文本主旨的材料。

关键词:教师的“舍”;教材的“舍”;环节的“舍”

语文课程综合性和积淀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囿于教材,固守于教材,那种留守在“自留地”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谓的渗透和整合,意味着语文教学一定要引用课外“活水”滋补于课堂教学。其中,诸多的相关资料,需要教师去做合理而准确的甄别、梳理和筛选。语文课堂,既要选择更多的息息相关的资料用于“滋补”,同时要对那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勇敢地按下“删除键”,为课堂“瘦身”。

滋补与瘦身之一:选择更有深度的资料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立论高远、见解卓越的古文,与此文立意相似的文章或故事数不胜数,那么,如何活用课外资料滋补于课堂教学呢?如果你是执教这一课的教师,下面两则事例,你选择哪一例?

(1)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水煮青蛙实验”的故事——科学家将青蛙放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

(2)“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两个故事似乎都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联系,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就已经熟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那么第二个例子应该更有深度,针对性应该更强些。

好的语文课堂绝不是课外资料的随意添加,好的教师总是在对文本材料的反复品味、揣摩和比较之后,才选择合适的资料。清华大学校长的“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其前提也是“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把书读厚的前提是“厚”起来的那部分与教材“血肉相连”。如此,课堂的厚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值得反复推敲和斟酌的。

滋补与瘦身之二:精而少而不是空而多

仍然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一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出示了以下材料:

(1)归有光八次参加科考八次落第,但他没有再挫折面前低头,而是执著于《项脊轩志》的写作,最终获得成功。

(2)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出了“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史记》。

(3)贝多芬失聪不失望,不悲观,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最后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诺贝尔被炸药炸伤后仍然有诸多发明。

短短一节课,不仅归有光、屈原等中国人纷纷“登台亮相”,连贝多芬、诺贝尔等外国人也“不甘落后”……我以为,文本延伸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正如窦桂梅所说:“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肢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课堂教学要“海量”、要厚重,要齐全;但是,过多的堆砌只能给学生浮光掠影之感,课外材料的眼花缭乱同样代替不了原有文本对学生思维、情感和心灵的多重锻造。

更何况,上面的五例中,都是“逆境成才”的例子,这是不是等同于“只有逆境才能成功”呢?现实中,“顺境成功”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啊,一定要小心,要高度敏感,要格外警觉。语文课堂既要由“干瘪”变“丰满”,也要由“胖”变“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甄别”、善于“筛选”、善于“增减”。想方设法对一些重复、单一和无意义的材料剔除于课堂之外,也许能创设出干净、厚实和丰满的课堂。

滋补与瘦身之三:让最好的资料佐证主题

一教师在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延伸思考:“可以说,正是有了像金这样为争取民权而不懈的斗争的人,才有了黑人的现在。那么,我们能否说金的梦想实现了?”

另一教师在教学结束时的设计是:“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我们和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比一比,我们的梦想需不需要做些调整。”……

把自己的梦想跟马丁·路德·金进行对比,无异于拔高了学生的理想,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我想,聪慧的教师一定会选择第一个例子,因为这样的例子和原文在更深的语言的深处“藕断丝连”,因而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记忆和阅读积淀。

新的课程视角下,沉潜于“真语文”“真学问”实在疏忽不得,既要追求丰富、多样和坚实的课堂,也要舍弃一些“花里胡哨”但“于事无补”的环节或资料,也许会创造出扎、真实和厚实的理想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苏淑娇,女,1975年出生,本科,就职学校:福建省德化第六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