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语文课的动态平衡策略

2014-11-03唐梅艳

新课程·中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窦娥

在动态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谈论的走向,学生认识的偏向,意外分歧的出现等等,都十分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化和无效化。但是,我们绝不会因此而放弃鲜活灵动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倒退到演绎教案而忽略学生创新的预设教学。因为,预设和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可以寻求一种平衡,让“预设”来规范我们的课堂,让“生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怎样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求平衡,又如何在平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呢?

一、给精彩留空间,给智慧以时间

强调生成,并不是抛开了预设,恰恰相反,预设得法,可以更好地迎来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方向,无效和无序的课堂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传统教学的预设,讲究环环相扣,讲究程序化,以时间的准确分配、各个环节和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佳。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讲究预设,也应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而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有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所不同的是,我们预设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1.板块设计,留足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多地要在板块设计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节课要设计二至三个板块,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至两个难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或数得。在教学小说《药》时,第二课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板块: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形象。2.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汇集碰撞,让生成性资源在这里整合提升。当然,老师在预设的时候,也要充分地去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穿插引导。

如果教学过程只有一个板块,看起来则更像“主题教学”。如学完第四册两个戏剧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比较《长亭送别》与《窦娥冤》两篇戏曲(形象、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主题的课堂进行比较鉴赏等。

留足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是“留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下一段学生自主质疑时间,有意识地留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究一点教学上的空白艺术。

2.弹性设计,期待精彩

非线性的教学设计,不仅表现在板块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弹性处理上。根据课堂学生的感受、理解、认同的程度和层次,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地变更教学进度、节奏。仍以小说《药》的教学为例,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辨析小说主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词句讨论得较为深入,用时较多,教师及时调减辨析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形象和主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握小说的主题,首要的就是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越充分,小说主题的主流认识(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可能就越发显露;而在进入辨析主题的阶段,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另外两个角度(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小说的结构——明线表现群众的愚昧,暗线表现革命者的悲哀)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印证,而不用再从题材、人物形象中去明晰主题。这样处理,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成教学的期待和尊重。

二、在动态中把握,在主线上点化

因为预设而带来的生成,被有些同行称之为“充分预约的精彩”。但由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本身具有的多元衍义、文本本身具有的广泛外延以及高中学生本身认知系统复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差异等原因,生成因素十分充足,稍有不慎,不但没有精彩可言,还会让课堂乱糟糟地迷失了主题和方向。所谓围绕中心,即是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统领下,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迅速地分析并判断生成资源与大小目标的关联度,果断地引导,准确地纠偏,及时地回归到中心主题上来。如此点石成金,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精彩”。

1.迂回包抄,变废为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宽容、期待的心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对错误的意见充耳不闻或无情打击。错误的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更需要教师去“传道”、“解惑”。《窦娥冤》(节选)一文中,关汉卿的语言除了具有“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特色外,更具有一般戏剧的“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的特点。但鉴赏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指出,窦娥的唱词里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等典故,一个童养媳出身、从未受过教育的贫苦妇女,怎能知道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论,关汉卿的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些瑕疵的。这个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但这个观点的确又是错误的。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分析并判断),看这位老师如何变废为宝:

师:你的观点很新颖。这几个典故出现在窦娥的唱词里面,是吗?

生:是的。

师:与之相关的内容还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看书,寻找)出现在“白”中。

师:在“白”中没有用典故,用很明白的话语说出誓愿,而在“曲”中用了一些典故,这中间有什么原因没有?

生:……

(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综合他们的发言,窦娥在“白”中三次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再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这样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生点点头,又皱皱眉,坐下)

师:这就是说,曲词要“高”于说白。为了更好地表现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用了一些有别于口语的典故在曲中。再退一步说,这几个典故,实际上是非常动人的“故事”,可能在当时社会相当流行,民间百姓家喻户晓,窦娥唱出来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生再次点头,释然)

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错误”而解惑的时候,先是肯定其“新颖”,再是引导他认识自己观点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然后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消除偏差,借机让学生明白了元曲中“曲白相生,相得益彰”的重要知识内容,又用这个知识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戏曲语言个性化的认同。

2.价值引导,点石成金

高中学生在比较“人文”的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观点,有认知领域的,有价值领域的,有情感领域的,由于他们正处在飞速增长和变化的“高速区”,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担负育人重责的语文老师,要以主流的社会价值、公众情感去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以中国古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教学这篇小说过程中,老师以“谁该为这个悲剧负责”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杜十娘的悲剧意义。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入,认识到她是费尽心机谋求一个正常人的幸福,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小说形象地通过她的命运,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讨论到这里,老师满意地准备结束这个话题了,这时一个学生低声地嘀咕: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呢……

师:详细说说。

生1:杜十娘自身也要负一些责任。她和李甲情投意合,本该坦诚相待,毫不隐瞒,但她为试探李甲,自己有钱却要李甲到处借钱,让李甲饱尝世态炎凉。后在舟旅途中,李甲又因资费欠缺而倍感惭愧,她还不明白交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担心自己给不了她幸福,所以才会无奈地将她转手。李甲告诉她已经以千金将她卖了,十娘仍不透露实情,考验过了头,错过了挽回败局的机会。最后,李甲万分后悔将十娘抱住,十娘依然没有给李甲悔过的机会,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你大概是受了生活的启发而想到这个问题,是吧?(生点头)如果杜十娘将自己的万贯钱财提前告诉李甲,他们就可以顺利结合,可以有幸福了吗?

生1: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吧。

师:同学们说说。

生2: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不可能长久!(掌声)

师:李甲是个怎样的负心汉?

生3:他生性软弱,耳根子太软,遇事没主见。十娘跟李甲这种人不可能有幸福,早晚要碰到这样的事。

师:啥事?

生3:结婚后,可能他又花天酒地,可能移情别恋,可能害怕父亲的高压再抛弃杜十娘……

师:总之没好事。这一点杜十娘想得到想不到呢?

生3:十娘如此聪明,肯定想得到!

生4:杜十娘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和李甲一见钟情,十娘本以为找到了真爱,但她并没有完全沉醉在爱情中,她一边做着美梦,一边试探着李甲,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幸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所以她才一直没有透露自己有钱,所以她在明白李甲将她无情卖掉之后,全部的梦想都毁灭了,她伤心欲绝,她别无选择,毅然决然地投江自尽。如果实在要说她错了,她不是错在没交待家底,没给李甲机会,而是错在——(师转向生1)

生1:错就错在看错了李甲。

生4:错在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社会!

(众生鼓掌)

在这里,一学生从故事的细节进行推论,出现了情感取向上的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相互猜疑而夫妻分手的例子,但杜十娘的悲剧,有她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原因,不可泛泛而论。老师启发其它学生从事理和人物性格上进行推论,引导他心悦诚服地回归主流情感,对他的个人的价值意识进行重新建构,防止了其它同学产生类似的偏差,也从另一层面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形象、小说主题的认识。

3.深入挖掘,坐实目标

对于符合教学目标的言论观点,特别是老师期待出现的话题,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如,在分析比较《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三戏剧的女性形象时,学生们慢慢将话题集中到“崔莺莺与杜丽娘谁的反抗精神更强”上来。(窦娥因赴刑场指天斥地和临刑前三桩誓愿,自然要排在第一了,学生对这一点没有争议。)这个话题实际上比老师设置的话题更实在、更贴切。老师应引导学生一番引经据典,和学生一起讨论排序,很自然地得出“三位女性虽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叛逆者”的结论。

4.转换话题,淡而化之

充分的预设固然可以产生我们预料之中的生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确有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方面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淡而化之,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仍以《窦娥冤》为例。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根据戏剧情节,体会到了她的“刚烈”和“善良”,这本来是很好的答案了。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窦娥是“疯狂的、狠毒的”,理由是:她为了昭示自己的冤屈,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将自己的仇恨强加于楚州百姓。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是观点错误,二是牵扯到比较复杂的文学欣赏和美学理论,三是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不清楚。因此,老师没有习惯性地让学生辩论,而是言简意赅地做了以下发言:

“这一折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强化了反封建主题,深化了人物叛逆形象,这是应该肯定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不能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否则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会有浪漫主义这个说法了。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美学问题: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看,的确不适当;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有时间再做深入地探讨。你们将来上了大学,学大学语文和美学理论时,会有教授专门给你们讲这个问题的。”

老师面对横插过来的无效生成,冷静分析,冷静处理,把学生的话题转移到“文学欣赏与现实实用”的话题中去,并做了简要解释,点到即止。最后的话语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让学生心灰意冷。

总之,追求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的动态平衡,一定要牢牢把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个平衡点。以预设为框架,在充分的预设中留足空间去期待生成;在生成中灵活应变,通过点化、深化、迁移、引导,最后回归预设。这种动态的平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大胆质疑放飞想象,又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有老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使得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摇曳多姿,又扎实高效。

作者简介:唐梅艳,女,1977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 冯 涛

猜你喜欢

李甲杜十娘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Strengthening and softening in gradient nanotwinned FCC metallic multilayers
窦娥冤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