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4-11-03黄学兵
摘 要: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以下我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
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
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奇的事件或现象。(2)学生具有探索求异的自由。(3)有一个能激励思维活跃的环境氛围。一般由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接着让学生对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是”或“不是”之类的假设,学生对观察结果做出推测性解释后,能进一步设计实验,检验自己做出的假设,从而获得探究性实验的结果。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
任何教学都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初中生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程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决定实验教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四、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李永恒.浅谈初中生物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2).
作者简介:黄学兵,男,1969年出生,本科,就职学校:重庆市大足区灯塔中学,研究方向: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