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分析
2014-11-03陈一静
陈一静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把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其“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解决在全国具有积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河南省的振兴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相匹配的人才支撑。截止到2012年5月,河南省高等院校为12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为73所,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本科学校为47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高招录取统计显示,八成以上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志愿不足计划数。在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下调、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遍地开花以及适龄生源总数下降等各种因素挤压之下,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有清晰的规划才能获得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其专业方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内外部顾客群体的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其教育过程,方能走出区别于高等本科与中职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高职院校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对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由于研究人员角度不同,在评价指标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截至目前,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完善的是教育部制订的评估方案,针对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和《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两个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在教育系统的高职评估工作中,主要考查了七个方面,可以综合为三大板块,即学校指导思想、教育过程实施和教育效果,重点测评其教育过程。这两类指标过分细化,注重对单体学校自身各项条件的考查,忽视了高职院校教育面向社会、紧扣行业发展的实际,未考虑外界宏观因素、生源素质、同类院校竞争及社会与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在现代开放型社会里,高职院校教育必然面对各种挑战,只有取得相对优势,并以此向顾客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环境因素,方能求得长久发展。
通过教育部和河南省对高职院校评估指标的分析,结合现代社会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育竞争力主要受五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源的影响、用人单位需求的影响、同等高职院校的竞争、未来可能开设的高职院校的竞争、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把其嵌入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可知高职教育面临的竞争态势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直接竞争、潜在进入者(中等职业学校、各种民办高校)的威胁、替代品(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短期职业培训)的威胁、供方(学生与家长)的期望要求、买方(社会用人单位、企业等)的期望要求,这五种力量构成了目前高职教育的竞争结构(见下图)。
高职院校面临竞争力量作用模型图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分析
(一)区域内现有高职院校威胁
就全国而言,近几年高校在占地规模、硬件设施上都在不断扩展,而整体生源数量在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职院校调整录取分数线进行应对,但结果是生源质量下降,外界竞争压力仍有增无减。河南省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在数量上突飞猛进,在“十五”期间,新增设高职高专院校34所,“十五”末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达到55所,截至2011年底,该数字增长至70所,由此可知,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
2012年,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教育部和财政部评选出了100所国家示范院校和100所骨干院校。其中,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各有12所院校入选并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浙江省和四川省,分别有11所院校入选;西藏自治区仅有1所院校入选(见下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性高职高专和骨干院校数量排名表
由上表可知,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成就与当地经济发展、地方人才需求规模和需求层次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高等学府密集所在,商贾云集、企事业经济发达的背景下推动全国人才的会聚,同时助长了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升,因此,北京市高职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校数量居于第二梯队。河南省高职院校除了省内竞争外,主要还有与紧邻省份的竞争,河南省入选院校数量为7所,周边省份入选数量分别为,河北省8所,山东省12所,山西省5所,陕西省6所,安徽省8所,湖北省10所。河南省人口基数大,中原经济区战略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多,与周边省份相比,知名度高、国家扶持力度大的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类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相对竞争力。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高职院校面对的潜在进入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建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二是中职院校的升格,尤其是原来具有较好基础的,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几率更高。在生源下降、高职院校数量及各院校招生计划扩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间必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2011年高考新增教育部同意备案的高职院校49所。其中在河南省新增的9所院校中,新建院校3所,中职升级院校6所,3所为民办高职院校。学校数量在增加,但生源数量在减少,在近几年高考志愿填报中均出现招生空档的现象,且该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10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院中,河南省9所;周边省份中河北省10所、山东省8所、山西省2所、陕西省4所、安徽省4所、湖北省12所。这些学校入选重点学校后,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升级为高职学校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良好选择之一。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重点中职学校共同组成了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潜在进入者群体。
(三)具有替代性质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威胁
现代社会教育方式多样化,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在岗企业培训、自学和高职院校培养四个途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在四种方式中相对来说所花费时间最长、成效慢。而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岗位针对性强、花费时间较短,但经济成本相对较高等特点,在岗企业培训则在工作经历的延续性、职业生涯提升、与企业契合度更高方面更具优势。随着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可度的提高,其自学考试辅导班的招生情况比较火热,因此,自学考试对高职教育也具有较高的替代作用。目前,河南省分布于各地市的培训学校与机构多达3700多家,且该数字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从业资格、资格认定考试培训方面对社会上培训机构的认可度更高,而不是选择在高职院校接受辅导与培训。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在校生在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时都会选取社会上的相应机构进行强化训练,由此可知,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产品相比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优势。
(四)生源择校的威胁
高职院校学生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四类,即普招生、对口生、五年制和“3+2”。普招生对应的是全日制的高中毕业生,对口生是针对中职和中专毕业生,五年制是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职业技术学习,“3+2”则具有中专和大专联合办学体制下三年中专后再读两年大专。在四类学生中,全日制高中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生源,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其他高等院校争夺的群体。另外,三类学生进入高职接受教育是既定的学历提升,其他高等院校不瞄准该板块生源。
河南省自2013年开始取消了高职高专分批录取的方针,采取同时录取,并且扩大了院校单独招生的规模,由2012年的7所院校增加到今年的37所院校参与单独招生。虽然高考分数不是衡量生源素质的唯一标准,但其在很大程度上仍旧能够说明在高中三年中学生所获得的成绩。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自2009年开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呈下降态势,生源数量的减少必然带来录取分数的降低。
(五)人才消费单位的威胁
人才消费单位作为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产品购买者谈判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分析行业人才需求趋势、行业人才需求层次、用人制度与人员流动率、企业培训机制、校企合作等方面。在中国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三层次教育体系中,高职属于专科教育中的一个子类别,不同于专科学历层次的学科教育,也区别于职高教育。但在现实的人才需求方,诸多的企业招聘人员对高职的定位不了解及人才高消费的误区,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为促使该问题的解决,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引导行业及企业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企业方的紧密联系,加快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熟悉与融入。与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追踪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透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长久培养机制及持续提升能力的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差异化发展即需求特色进行发展,高职院校要抛弃过去“求同存异”的发展思路,而是要转向寻求“求异存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不能沦为“仿版本科”的角色,也不能做“高级中专”;在专业设置及开设课程上,不可一味模仿照抄本科;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不能简单照搬中专、技校的“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
在应对现有高职院校及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时,各高职院校应立足当地,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依托师资优势,打造名牌专业,不能“求大、求全”,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高职院校均属于特色院校,而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则瞄准聋生,在全国享有盛誉。在高职教育院校发展中,某些特色院校的“个性”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市场反应后,往往容易被其他同类院校所“抄袭”,最终形成高职教育整体的“趋同化”。因此,各个学校在实施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其他院校的发展,紧扣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不断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引领高职院校办学的“领域性”发展方向,凝练核心竞争力。
第一,依据产业结构,设置河南省高职专业。高职教育重点服务于地方经济,必须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河南省国民产业发展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超前发展,表现为“三二一”的显著特征。“三二一”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能够较好地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相适应,但河南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对基层、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信息化特征,与河南省产业结构明显不协调。河南省在高职专业设置上应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现代高科技农林专业的设置的比重,从而促进河南省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快速融合,提升河南省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构建职教集团,调整专业重复度。河南省高职院校有50%以上位于郑州市,相对于各地市人口及产业发展结构来讲,高职院校的分布在地域上不平衡。依据往年招生计划数据统计可知,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导致在二级专业类别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和语言文化等11个专业设置的院校平均在30个以上。对此,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省情及各地市经济形态,河南省应该走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在专业建设上进行调整,加强河南省优势产业——农林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专业方向上表现为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储藏、物流等农林产业链条所衍生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特色及发展历史,消减第三产业相关的院校和专业在招生规模,避免专业设置分散,专业集聚度和集中地交叉的现象,发挥学校整体力量,打造优势专业,形成各学校不同的特色优势专业,促进专业建设向专业内涵发展的转型。
(二)品牌化发展战略
品牌作为现代社会组织无形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已及在培养顾客忠诚度、打造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高职院校在面临各种内外竞争压力之下,打造品牌是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选择。高职院校品牌化战略可从四个方面入手:重视品牌设计、塑造品牌校长、锻造明星师资、培养品牌学生。
第一,重视品牌设计。高职院校导入组织CIS战略,完善学校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塑造学校整体形象,谋求内外公众的认同,增强师生的荣誉感与凝聚力。从学校的办学定位、校园环境打造、价值观认同、师生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逐一渗透。该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方可实现。
第二,塑造品牌校长。校长作为高职院校品牌运营中的品牌CEO,在学校对外活动中肩负着品牌传达的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校长品牌的塑造,需要借助高层论坛、各类会议、媒体以及恰当的公关活动,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以及校长本人的学术权威进行传播。一个校长的个人品牌是高职院校最佳的广告与资源,是形成全体师生无上荣誉感的重要途径。2012年,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借在本校举办“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机会,通过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媒体,由其校长作为发言人,对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育过程及取得效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
第三,锻造明星师资。重组和优化原有师资队伍,积极推进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技能培训与教师技能大赛,通过师资“走出去”打响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同时,选拔出能够代表学校教育水平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包装,通过形象设计,把其作为学校的明星推向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与传媒快速宣传,进行集中推介。如河南大学的王立群通过百家讲坛栏目,提升了个人知名度,也加强了学校的品牌影响力,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推出名师开设讲座的形式快速推进学校品牌战略的实施。积极扶持在校师资参加各类学术与技能交流活动,鼓励教师本人参加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提升教师个人的知名度,同时发挥宣传学校的积极作用。
第四,培养品牌学生。目前,针对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层出不穷,既有来自教职委的院校技能大赛,也有来自行业协会的职业技能大赛,同时也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各类比赛。高职院校应该对比赛重视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既能加强与同行、业界的交流,也能通过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快速地提高学生、专业及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学生通过参赛获得成绩,有助于其就业途径的拓展,加强业界对院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