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夷山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分析
2014-11-03兰文军邹思成袁荣斌
兰文军,雷 平,邹思成,袁荣斌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铅山 334500)
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交互界面,具有明显的环境因子、生态过程和植物群落梯度[1],是重要的物种源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2]。Naiman等[3]指出,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生态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边缘效益和独特的生态过程。河岸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非点源氮素污染防治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国外对河岸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河溪生态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河岸生态系统。此后,欧美发达国家对河岸带植被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目前河岸带管理已成为美国自然资源经营及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和研究者也极为重视[5-6]。相比之下,国内对河岸带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江明喜等[7]开展了三峡地区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研究,沈亚强等[8]对黄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是世界比较罕见的地带性植被[9],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0],以往针对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研究大多是高地典型阔叶林,对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既是对我国河岸带研究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的补充,对于加强武夷山植被、生物多样性、重要栖息地和水源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北段西北坡,地理坐标东经 117°39′30″~117°55′47″,北纬 27°48′11″~28°00′3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3.2~14.8 ℃,平均 14.2 ℃;降水量极为丰富,年平均2583 mm,年均降水日数达198 d,4~10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的80%。保护区内土壤主要类型为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其中海拔350~600 m为山地黄红壤,600~1300 m为山地黄壤,1300~1900 m为山地黄棕壤,1900 m以上为山地草甸土[11]。阔叶林是武夷山保护区最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全区森林面积的 65%,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 m以下。
保护区有桐木河、杨村河、岑源水、乌石水4条溪流,是江西五大河流信江的源头地区之一。其中,桐木河贯穿保护区南北,水域面积最大,源头在海拔1900 m以上;杨村河位于保护区西边,源头海拔约1400 m;岑源河在东边,源头海拔约1100 m;乌石水因在保护区内的水域面积较小,不作为本研究的水系。
2 研究方法
2.1 样方设置
以保护区内岑源水(CY)、杨村河(YC)、桐木河(TM)三条水系为研究样带,以河岸带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每条水系依海拔梯度设置20 m×30 m样方(图1)。其中,在岑源水设置3个样方,海拔跨度400~700 m(位于保护区实验区),为低海拔河岸带样方;杨村河设置3个样方,海拔跨度800~1100 m(位于缓冲区),为中海拔河岸带样方;桐木河设置4个样方,海拔跨度1300~1900 m(位于核心区),为高海拔河岸带样方。三条水系基本覆盖整个保护区,涉及保护区各功能区域。为避免阳坡、阴坡差异,样方以河流为中心,两岸各为10 m×30 m。调查时均以10 m×10 m小样方进行群落数量、结构统计。记录样方地理信息、水系属性及群落特征(表1)。每个小样方内物种分层记录,其中乔木(株高>5 m)、灌木(株高<5 m)记录物种名称、胸径(地径)、株高、株数,草本则记录物种名称、盖度、多度,藤本记录物种名称、长度、株数、盖度。
表1 各样方信息Table1 Information of all plots
2.2 数据分析
2.2.1 重要值计算 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用重要值(IV)来表示。根据调查的数据,应用公式分层计算各物种重要值,确定各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并得出群落建群种及各层优势种。其中将木质藤本计入灌木层,草质藤本计入草本层,蕨类植物亦计入草本层。
IV乔=(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相对密度)/3
IV灌,草=(相对盖度+相对频度+相对多度)/3
2.2.2 多样性指数计算 以物种重要值为基础,采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来计算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丰富度指数采用Patrick、Gleason、Margalef三种指数计算,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einer和Simpson两种指数计算,均匀度指数则采用Pielou指数计算。
图1 保护区水系分布及河岸带样方设置Fig.1 Water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e and plots of riparian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岸带物种组成
调查到3条水系、10个样方中共有维管束植物304种,隶属于93科174属。其中蕨类植物7科9属11种,分别占总数的7.5%、5.2%、3.6%,以鳞毛蕨科(2属4种)和水龙骨科(2属2种)为常见;裸子植物 4科 5属 7种,占总数的 4.3%、2.9%、2.3%,以松科植物南方铁杉 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为主,它们也是保护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常见优势种;被子植物在维管束植物中占绝大多数,为82科160属286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8.2%、92%、94.1%。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70科137属248种,以壳斗科(6属22种)、山茶科(7属22种)、樟科(6属16种)、蔷薇科(8属16种)为主,四科植物分别占调查双子叶植物总属、总种数的19.7%,30.6%;单子叶植物12科23属38种,百合科(3属6种)、禾本科(6属8种)、莎草科(2属8种)三科占了单子叶植物总属、总种数的47.8%、57.9%。在河岸带样方调查到的物种数与保护区记录的物种数比较(表2),样方内维管束植物科、属、种分别占保护区总维管束的41.5%、18%、11.9%,蕨类植物科、属、种分别占保护区蕨类总数 17.1%、9.7%、4.4%,而裸子植物科、属、种分别占保护区裸子植物总数的 66.7%、26.3%、25.9%,被子植物科、属、种分别占保护区被子植物总数的 46.3%、18.7%、12.6%。
表2 河岸带物种数与保护区物种数比较Table2 Family, genus and species between the Riparian and the Reserve
从图2可看出,随着海拔的上升,河岸带物种数量呈单峰曲线变化,中海拔水系河岸带样方物种最多,并在海拔1092 m的样方达到峰值,为51科75属108种;随后是一个下降过程,海拔1806 m时,样方内物种数量最少,仅为25科32属40种,分别为最大值的49%、42.7%、37%。
图2 各样方物种数量Fig.2 The species number in all plots
3.2 群落结构特征
通过计算,河岸带各样方建群种重要值为11.57~24.21(表3),平均17.82%。建群种中多为壳斗科、樟科,壳斗科物种占总数的50%,主要建群种为多脉青冈 Cyclobalanopsis multiervis、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甜槠 Castanopsis eyrei、赤杨叶 Alniphyllum fortune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岩柃Eurya saxicola。
不同海拔导致不同水系河岸带样方灌木层优势种的重要值差异较大,最高43.61%,最低7.06%。优势种在不同河岸带样方也不同,金缕梅科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只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岑源水系样方,并在两样方灌木层中占优势;杨村河水系以壳斗科灌木为优势种;八角科闽皖八角Illicium minwanense为高海拔的桐木河样方中灌木层的优势种。此外,杜鹃花科的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山矾科的山矾Symplocos sumuntia、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樟科的山橿Lindera reflexa、木姜子Litsea pungens,山茶科的柃木Eurya japonica、格药柃 Eurya muricata,冬青科的大叶冬青 Ilex latifolia、冬青 Ilex chinensis,竹亚科的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等均为不同水系的样方灌木层常见种。
草本层植物特点是物种多、盖度小。不同水系样方优势种不同,低海拔岑源水系以禾本科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优势种,中海拔杨村河以草质藤本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和蕨类植物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为主,高海拔桐木河的优势种主要为薹草属草本。此外,禾本科荩草Arthraxon hispidus、荨麻科楼梯草Elatostema involucratum在各水系均有分布。
3.3 生活型组成分析
生活型是植物适应环境表现出来的生长类型,是分析物种组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将所调查的河岸带物种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四类生活型。从图3可看出,乔木物种达 120种,占物种总量的 39.47%,灌木 92种,占30.26%,藤本26种,占 8.55%,草本(含蕨类植物)有66种,比例达到21.71%。乔木层平均高度为7.78 m,平均胸径达10.9 cm;灌木层平均高度为3.3 m,平均地径为3.5 cm;藤本平均长度为1.41 m;而草本层(含蕨类植物)的平均高度只有37 cm,平均盖度为3%。
表3 群落各层优势种及其重要值大小Table3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ir important value in each layer of communities
图3 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生活型组成Fig.3 Life forms composition of riparian broadleaf forest communities
3.4 群落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计算结果(表 4)显示,YC3样方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最大,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小的为TM4样方,Pielou指数最小的为 TM3样方。各样方Simpson指数都在95%以上,Pielou指数基本都在 90%以上,显示保护区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极高。
表4 河岸带群落多样性指数Table4 Diversity index of riparian communities
3.5 不同海拔河岸带群落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及相关性
不同海拔的群落样方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5),均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相关性检验结果则显示,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数与海拔这一因子相关均不呈显著性(P>0.05)。各海拔群落进行比较,各指数均值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表6),呈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差异显著性方面,只有灌木群落的种数呈差异显著性,其它数量特征差异不显著,各群落的物种数量与海拔相关不显著。
表5 不同海拔河岸带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检验Table5 Diversity index and correlation tests of riparian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表6 不同海拔河岸带群落数量差异性及相关性检验Table6 Species number and correlation tests of riparian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4 结论与讨论
保护区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物种极丰富,其中物种数最多的是壳斗科(21种)、山茶科(15种)、樟科(12种),建群种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这些物种在保护区较为常见[11-12],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植被特色[13]。不同水系群落优势种差异极大,而同一水系不同样方优势种也不尽相同。如,作为优势树种分布较广的檵木和闽皖八角,仅仅分别是岑源水和桐木河两个样方的优势种,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只是桐木河的草本层优势种。
在保护区内,随着海拔的上升,物种数量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超过一定海拔时物种多样性下降。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显示出重要特征,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与江明喜等人在香溪河流域的调查结果一致[14],与上官铁梁在汾河河漫滩的调查结果有差异[15],这可能与各水系所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不一致,以及各样方立地条件(海拔、土壤、水pH等环境因子)不同有关。
不同海拔河岸带群落只有灌木的种数呈差异显著性,而其他数量特征不呈差异显著性;结构特征则表现出不同海拔的群落呈差异显著性。但不管是数量特征还是结构特征均与海拔这一因子不呈显著相关性。说明河岸带阔叶树群落特征还受其它因子的影响。
保护区河岸带与高地典型阔叶林群落相比较[16],河岸带草本物种较多,比例占总物种的21.71%(高地典型阔叶林 12%),乔灌草藤四种生活型比例为 4∶3∶2∶1,这可能与河岸带水分充足有关[17],其它乔灌物种多样性比较不明显,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l] Gregory S V, Swanson J F, Mckee W A, Cummins K W.An ecosystem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J].Bioscience,1991,41(8): 540-551.
[2] 陈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 1996,7(4): 439-448.
[3] Naiman R J, Décamps H.The ecology of interfaces: Riparian zone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97(28): 621-658.
[4]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生物学杂志, 2011,30(8): 1830-1837.
[5] 邓红兵,王青春,王庆礼,吴文春,邵国凡.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6): 951-954.
[6] 饶良懿,崔建国.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6(4): 121-128.
[7] 江明喜,蔡庆华.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0,24(5): 458-463.
[8] 沈亚强,张晓可,赵伟华,王海军.黄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 2011,35(1): 51-66.
[9]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19(2): 189-192.
[10] 任引,薛建辉.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结构与功能的特征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 2008,35(1): 251-255.
[11] 刘信中,方福生.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2] 矫恒盛,钟志宇,程林,方毅,程松林.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垂直规律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 2009(1): 6-10.
[13] 沈泽昊,张新时.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其空间格局的数量分析[J].植物分类学报, 2000,38(4): 366-380.
[14] 江明喜,邓红兵,唐涛,蔡庆华.香溪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J].生态学报, 2002,22(5): 629-635.
[15] 上官铁梁,贾志力,许念,孔和莲.汾河河漫滩草地植物群落的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J].中国草地, 2000(4): 9-15.
[16] 雷平,袁荣斌,兰文军,邹思成,徐新宇.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的植被组成与群落结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 5779-5782.
[17] 张东旭,郭晋平.文峪河上游河岸带及其毗邻高地植物群落物种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