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戰略 為企業知識產權護航
2014-11-03陳薜薇
陳薜薇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經濟的崛起。然而,與此同時,面對國際化競爭,中國企業在自身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卻並未做好國際化的周全準備,由此引發的國際訴訟案例層出不窮。
那麼,面對國際化,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應實施怎樣的戰略?我刊就此專訪了北京山天大蓄知識產權代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秋龍。
知識產權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從實質上講,就是創新發展。創新活動既有制度創新,也有知識創新。對於中國而言,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是在全社會進行的一項制度創新實踐。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知識產權是擺脫「資源耗費型」與「技術依賴型」傳統發展方式的戰略佈局,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安排,是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文化主權和科技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也指出了未來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主要攻堅難點。
張秋龍認為,「國家已經把知識產權上升為一個戰略層面,未來知識產權是有發展前景的,特別是當我們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形態已經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半壟斷狀態,而再從半壟斷到高度壟斷發展的30年,則是知識產權保護產業最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並非知識產權強國執法力度不夠
就一國知識產權實力優勢而言,有三個可以衡量而又相互關聯的評價指標:一是數量規模,二是品質水準,三是轉化實施。整體而論,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和規模較為可觀,但品質和水準尚有差距,其轉化運用和實施效益亟待提高。中國是專利申請大國,但並非專利強國。在2012年以專利為主要指標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排名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中國是商標註冊大國,但並非品牌強國,在2012年以知名商標為主要指標的世界品牌100強排行榜中,中國僅有4個入列。可以認為,知識產權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及美、日等知識產權強國。
就中國知識產權法治建設而言,立法日趨完備,僅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完成了法律體系構建,法律制度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的轉變。張秋龍在知識產權領域縱橫15年,深切感歎道,「由於地方保護主義還比較嚴重,執法力度不足,導致知識產權實際保護不力,知識產權法律實施效益不高。知識產權領域中反復侵權、群體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社會成員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抱有寬容。對於大多數做知識產權代理的企業來講,則要提升自己專業代理團隊的規模、專業化水準,誠信、穩健地為企業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幫助中國企業做強做大。」
「三多」戰略助力企業走向國際
未來30年是社會經濟形態發展與轉變的必然時期,大吃小、快超慢,會發生很多企業間的併購與重組。
張秋龍表示,「中國企業要走向國際市場,必須要用知識產權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以在全球進行品牌戰略的佈局。」
張秋龍在中國知識產權界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成功地為300多家企業提供戰略顧問服務,幫助他們進行品牌地位的提升,以及知識產權在國際的佈局和保護。服務過的客戶有特步、德爾惠、正新輪胎、法藍瓷、德邦、香飄飄等。他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些都是整個團隊的貢獻,大家逐漸探索出了一套能夠幫助企業三位一體(商標、專利、版權)的一體化解決服務方案。」
「這些年在為許多台資企業的服務中發現,他們在大陸有一些商標和專利需要更好的保護,尤其要更好地提升、擴大保護範圍。」張秋龍建議,面對大陸整體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以及走向國際化進程中,台資企業在品牌和商標維護方面,可以採取「三多」戰略——即多商標、多類別、多國家註冊。
一個企業如果要走入國際化,必須要運用此「三多」進行商標的戰略保護。如果把這「三多」做好,企業在全球就不會存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就能為未來的商業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