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2014-11-01徐小青游文明
徐小青,尹 晨,游文明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一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此,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最后,以“模具CAD/CAE”课程为例,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1]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开发出了体现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1 职业岗位基本知识
1.1 职业岗位形成关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也是多种多样,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达数十个。可见,模具类的职业岗位众多,对其总体能力和要求的培养有相同之处,但具体到每一岗位则又不尽相同。
通过与行业企业人事部门领导的交流、调研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实地到公司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等方式,分析出职业岗位的形成关系及技能和素质要求,见图1。
图1 职业岗位形成关系
1.2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随机抽取近三年100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表,研究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岗位职责和任务,以及在岗职业素养、态度、专业技能水平和团队协调能力等。本专业毕业生大致在这12个岗位中进行实训或就业,见表1。
1.3 职业岗位就业情况
通过研判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上的就业岗位信息,随机抽取近3年中的100份就业跟踪调查表,大体上得到了模具设计与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前3的就业岗位分别为:模具设计岗位、电加工设备操作岗位和数控机床操作岗位。
表1 岗位及岗位职责和任务
2 课程体系的职业岗位化
以职业岗位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制定了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0.5年,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涵英语、数学等课程),培养基本素质;第二阶段:第1-1.5年,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涵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课程),培养职业岗位素质;第三阶段:第1.5-2.5年,专业核心课模块(包涵塑料模、冲压模、模具CAD/CAE等课程),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和职责;第四阶段:第2.5-3年,顶岗实训模块(包涵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锻炼和检验职业岗位业务水平。
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的基础上,面向职业岗位群,制定了该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由“冲压模具”课程、“塑料模具”课程、“模具 CAD/CAE”课程、“Moldflow成型分析”课程和电加工技术组成,详细关系见图2。
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主要对第三、四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岗位化,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素质。
图2 专业核心课模块
3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3.1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
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强化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建立专业核心课程。该教学模式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全方位的一体化,即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一体化设置;教学形式上,将讲授、听课与实验、上机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上,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一体化设置;职业要求上,将知识、技能与素质一体化训练[3]。
“模具CAD/CAE”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强调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提出在该课程教学中,将教室、机房作为工场,工场作为教室、机房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3.2 “模具CAD/CAE”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以职业岗位群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理实一体化。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能真正接触工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本课程的收益者。课程共分8个学习情境,16个项目任务。
课程的学习情景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构建,从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转向工作过程知识理实一体化[4]。以“模具 CAD/CAE”课程为例,以扬州某工厂的真实实例塑料三通为例,通过创造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条件,来模拟真实工厂环境,进行真刀真枪的设计。
通过此种学习情境的设计,学生锻炼了塑料产品设计师和数字化模具设计师岗位职业。
“模具CAD/CAE”课程的其中一个学习情境构建方案,见表2、表3。
表2 Pro/E塑料三通模具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表3 Pro/E塑料三通模具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步骤
4 结语
该专业教学设计,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将“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开发出了体现职业岗位群融通的课程体系。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近2年来,在职业岗位群模式的导向下,同学们除了取得了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外,还取得了电切削中级工、Pro/E数字化设计中级和数控铣中级工等技能证书,增强了岗位就业竞争力。
[1]游文明,尹晨,池演生,等.“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2):49-52.
[2]徐小青,尹晨,孙庆东,等.基于理实一体化的“Pro/E模具设计及分析”课程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65-67.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 -36.
[4]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