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距离”的现场魅力

2014-10-31郑云军

声屏世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零距离新闻报道

郑云军

现场报道就是“由一个具体的人在屏幕上向观众报道新闻,形成直接的人际化交流,有效的拉近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距离。由此,电视的报道形式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充满了鲜活而具体的‘人的个性,使观众的收视过程恢复到最直接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①一个好的出镜记者不仅能成就一场优秀的新闻报道,更能成为一个媒体的招牌。然而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含义,而是出于形式的需要,为了出镜而出镜,为了现场而现场。具体表现在:

照本宣科。某出镜记者在现场介绍某地某时发生某事后,解说则由播音员代替,声音显得生硬和做作,记者只预设了“我在现场”的场景而没有客观记录“我在现场”所见到的新闻真实和现场感受,没有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的脉络、引导观众看、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其实现场报道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介绍、有采访、有评述、有现场画面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服务报道内容,才能揭开新闻事件本身与观众之间的隔膜,把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传递给观众。

报道千篇一律,俗气平淡。在现场报道中,绝大多数都属于突发性事件,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现场短时间内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然而时下在不少新闻报道中往往是“我是记者某某,我现在是在某地为您做现场报道”等老腔调。2010年,央视记者张萌在泰国亲历枪战的报道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究其原因就是记者打破常规,直击现场发生了什么,记录到了事件冲突中枪战中的危险,不仅事件中的危险让大家感同身受,更让大家担心起记者的安危状况,整条新闻看下来,不亚于一场美国电影大片的片段。

编辑痕迹过重,可看性少。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意图的最终体现者,又是整个报道活动的中心,更是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场报道一般要求为现场口头报道,而有些现场报道表现出过重的编辑痕迹,让报道质量大打折扣。比如出镜记者的话不是现场的同期声而是后期配音,本该出现的现场镜头却是后来的补拍镜头,还有的是本应在现场的提问没有放在现场背景下,这些都破坏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以演播室诉说代替到现场报道。以地震报道为例,在地震刚刚发生时,由于事出突然加上震区交通阻断,大多数记者还在去的路上。此时由于前方信息有限,现场直播使用其他媒体转载的信息+地震专家演播室普及地震知识的模式无可厚非。但是记者抵达震区后,后方演播室里嘉宾、主持人还在喋喋不休地大讲特讲,而最能展现现场,最能体现出新闻时效性、接近性和重要性的现场却被解构成为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就使得直播效果打了折扣。这种跳出了事件发生地,仅仅依靠演播室和背景知识充数的所谓直播,被称之为“伪”现场新闻。像这样的“伪”现场、“假”直播的最大好处便是既可以顶着直播现场新闻的光环,吸引观众打造收视率,又便于掌握和控制,因为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能找到什么样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是没有人可以预测的。

除了在现场报道的形式架构上有真伪之分,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部分,也充斥着不少以假乱真的“伪”现场。打开电视机,尤其是地方台和地面频道,往住是一位大方端庄的美女,拿着套着某某TV台标的话筒,操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一处精心选择的地方面对镜头说:“我在某某地方,我身后正在干什么……”这样彻头彻尾的“伪”现场比比皆是。然而透过画面,在出镜记者的背后,我们已经看到了工人们在挥汗如雨,工程正在顺利施工。这些可以从电视画面解读出来的信息中得悉,不需要记者再用言语说一遍,因为语言的播报远没有真实的画面展现来得更“现场”、更“迅速”、更“接近”。

电视最强大的地方在于真实,真实最强大的地方在于现场。现场报道产生的同步感、现场感、亲近感得到了观众普遍认同,但同时也对现场报道和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②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并非可有可无,而应该通过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出观众所不知、所想知的新闻事实。如果只是描述现场画面可以直接体现,这样的出镜既显得空,又没有实际内容,更让观众觉得多余累赘没有效果。出镜记者的语言和行为应该注意通俗易懂,口语化,避免脱离实际,泛泛而谈。

首先要转变的就是出镜记者“说”的问题。

1.要说“5个W”。镜头不能表达的需要用精确的地点、人物、日期给表达清楚,涉及到具体描述性词语还需要数字进行修饰和比喻。例如,在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新闻现场,一般记者报道容易用数字展现,如“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而白岩松采取的方式是:“我现在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没有太多的语言,却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2.要说感观,电视媒体是具象性媒体,能看能听,但不能感知、感触,这就需要借助记者的口、耳、眼、鼻去感知、去感受。比如某地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首先就是入眼、入鼻的感受,看到的污染程度和鼻子对气味的感知程度。再比如某工厂的数控机床先进程度,切割直径精细度可达到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说一万遍先进不如一个有用的直观的对比来得强烈明显。例如2012年吉安遭遇大雪天气,记者为了表达下了多厚的雪,就用自己的鞋去量,这比任何工具都来得更直接、更形象,也让观众一下子就知道雪下得有多大。

3.注意什么不能说。新闻报道中对记者不熟悉和不懂的新闻语言不能乱说,更不能随意解释。例如国家政策解读、法律条文解释,就需要借助专家和相关佐证进行表达。能用镜头表达清楚的不说。

其次是出镜记者怎么说的问题。

1.记者出镜是选择新闻现场环境的问题,记者出镜评说环境是有益的补充,选择正确的环境对新闻报道有加强的作用,不但要选择新闻发生现场,还要选择新闻最能发生最易体现新闻事件的背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者出镜是信息的表达,是表达方式、技巧和素养的良好体现,因此,出镜记者要符合大众口味,就必须做到口语化,用说来代替播,做到观众易懂、易接受,而不是靠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去堆饰。要靠现场报道的人物、背景、道具等借助现场完成说的内容。比如在《直播北京》中《SNG新闻直播:失忆青年今晚回家》的直播报道选择在救助站。一位三年前出差去山东烟台的北京小伙子遭遇车祸失忆,救助站照顾他日常生活的同时,借助新闻媒体帮助他寻找到亲人。在父亲去救助站接儿子回家的近十分钟直播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通过采访相关人员,报道了小伙子在救助站的日常生活、寻找亲人的过程、父子见面、同父亲回家等内容。新闻报道信息丰富,情节感人。特别是父子俩一同回家的背影,使生硬的新闻报道融化在世间的暖暖真情中。新闻叙事完整,信息多元丰富。

3.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有一些信息是需要语言和大家的共识来共同表现的,如果能抓住信息中的交汇点,是可以达到“1+1>2”的效果的。在央视《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一期节目中,当说到孩子的伤心处时,记者柴静的一个拥抱要胜过所有的语言安慰,没有任何形式能够比这种非语言符号的表现更为真实,而且出镜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这一身体语言表露无遗。③

除了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并努力地加以解决之外,还需要注重和关心的问题是,出镜记者要对新闻现场有着很强的判断能力,选取最有价值的播报角度进行报道,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对于新闻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归纳和构思能力,要求记者平常多涉足新闻事件,并且在现场多问、多看,不偏听偏信;出镜记者要能够对于新闻现场有熟练的驾驭能力,做到去轻就重、主题鲜明;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要在情感上进行把握。出镜新闻记者要时刻记住自己是观众的眼睛,要让观众身临其境,让真实成为新闻的生命。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注释:

①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版,第172页。

②惠 萍,郑佩瑶:《电视现场报道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青年记者》,2012(26)。

③王 楠:《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有效传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相互交融 》,《艺术科技》,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零距离新闻报道
零距离与远距离
和党旗零距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观察零距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