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 说“盬盐”
2014-10-31孟肇咏
孟肇咏
自古以来,运城是全国以盐运设城的唯一城市。5000年前黄帝、炎帝和蚩尤大战就是为了争夺这块风水宝地——盐池,争夺人类赖以生存的池盐。正是这次大战,促成了黄帝族、炎帝族和蚩尤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后来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在盐池附近,显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并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序幕。
由于运城盐池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我们的先民特为它造了一个汉字“盬”(音gǔ)。盬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河东盐池也。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这是说,盬字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繁体“鹽”字省去了“卤”;声旁是“古”字。为什么读为“古”呢?因为运城盐池出产的盐是未经湅治(人加工的)的大颗子盐,始尝其味苦,而“苦”也是个形声字,形旁是“艹”,声旁是“古”,故以“古”作为“盬”的声旁了。《周礼》:“苦读为盬”可证。可见“盬”的造字初意是由河东盐“其味苦”而来,所以“盬”有两个有关盐的词义是:指“盬盐”,又指盬盐的产地“河东盐池”了。
近日又读《孟子》,似对盬池和盬盐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新的心得。
《孟子·告子下》有一段阐明有关治国、举贤和做人的大道理,早已脍炙人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也许孟老夫子在说这段话时并未想到古河东的盬池和盬盐,可是却有幸地、间接地为“盬池和盬盐”做了两千多年的“广告”!文中孟子举了六位历史名人,至少有四位跟盬池和盬盐发生过联系。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说明了盬池盬盐在历史上特别在三皇五帝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的价值和作用在各个盐种中是独树一帜的。这四位历史名人就是伟大的舜帝、傅说、胶鬲和百里奚。
舜歌南风
先从舜帝说起。舜帝是中华道德的根祖,司马迁说: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我国远古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帝”,中国进入远古文明的时代。不过以往我们在研究舜帝时,大多偏重在道德根祖层面着眼,而对于他对盬池、盬盐的巨大贡献却提得不多。尧在位时,舜还是一个普通农家小伙子,在家里一直受到父亲、后母和弟弟的欺辱迫害,但舜均能忍让,从不计较,力尽孝道。他辛勤耕种于历山,帮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终于受到尧的赏识,就把他从“畎亩”(田间;畎音quǎn)之中选拔出来,后又将王位禅让给他。舜继承和发扬了尧的长处,精心治理天下,处处为百姓做好事。而盬池更成了上天送给舜“解愠”“阜民”的“大宝”。舜十分关注盐的采集和盐民生活,他来到解池,见到南风吹来,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舜身体力行,与大家一起取盐,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十分辛苦,但有了盐,可以换回很多其他物资;有了盐,可增加部落的财政收入,为治理天下办更多的好事。因此,舜在劳动之余,和盬池的盐民一起,欢歌载舞。感谢上天体恤苍生,频频刮来南风,使盐获得丰收。舜亲自弹起五弦之琴,创作了《南风之歌》,并带头歌唱:“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大意是说:“温暖的南风呀,可以消解我民的怨怒呀!应季节的南风呀,可以使我民富足呀!”由于舜心系盐民,心系天下百姓,故受到老百姓衷心拥戴。舜治理的天下也因盬盐带给他的正能量,由此进入远古文明的鼎盛时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逐步发展,农产品、日用品和盬盐产量日益增加,舜又建立了原始的商品交换市场,促成商品的流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考古专家曾在山西垣曲县古城和神后(古卫地名)发掘出与尧舜时代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存,印证了古籍中记载的古负夏城为原始社会末期、夏朝之前早期之都城(即今山西垣曲县历山镇所在地)。舜帝当时为部落族的首领,至今已约4300余年的历史。《平阳府志》云:“垣曲县有诸冯山,瞽冢镇,负夏在卫。今垣曲东界,即古卫地,则诸冯、负夏相去不远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在负夏:“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还说:“舜,冀州之人也,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升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所谓“就时于负夏”就是在负夏开展以物换物的集市贸易。当时人们还可以“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舜用自己部落的农渔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如陶器等,到顿丘出售,同时到传虚去购买自己部落所需的产品。“债于传虚”指传虚的某种产品量多价贱,可以赊购。传虚在盬池附近的解虞(今永济县虞乡镇所在地),“传虚买贱”的物品主要是指盬盐。
当时整个中原大地,仅有河东产盬盐,盬盐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必需品。为了扩大销路,盬盐要运往中原,首先需要跨越中条山屏障。于是人们决定在中条山开辟一条运盐的道路。正好柏树岭有一段道路都是青石,先民历经千辛万苦修出了一条山路,就是今著名的“青石槽”的前身。传说在修路时,由于人力匮乏,舜帝带着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也前来加入了修路大军。
总之,从舜的亲身经历中,有力地证明了盬池和盬盐在促成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的诞生及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了各部族的融合,增殖了人口;催生了“中国”国家形式的出现;播种了商品交换的萌芽;为社会精英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傅说和羹
再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说音yuè,通悦)是古虞国(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人,为商王朝高宗武丁的中兴名相。武丁登基后很想把商朝治理好,但对其朝中王公大臣的才能都不大满意,于是就微服出行,到民间访求贤人。一天,他来到一个山高谷深叫傅岩(即今平陆圣人涧)的地方,看到一群被抓来的刑徒在修筑一条运盐道路。这条路正是在虞国和虢国交界,是将盬盐运往黄河以南的要道。可是这里到了夏天经常发洪水冲毁路基使盐运受阻。当时这些刑徒正在用版筑的方法修筑防洪墙,就是先用木版绑牢夹稳做成范型,然后加湿土夯实,逐步层层垒高的方法(即现今有的农村仍用的打土墙的方法)。武丁发现这种版筑的方法很有效,就打听到其发明人正是在指导施工的名叫“说”的人。说在刑徒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还擅长烹调,做出的饭菜大家都爱吃,使刑徒免受病饿之苦。武丁当即与之交谈,发现说确有治国之大才,喜出望外,回朝后,即把他从“版筑”中举拔出来,赐其傅说之名,并授其国相的重任。endprint
傅说为相59年,殷商大治,他也成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建筑家,他还用盐和梅调和鼎鼐,做出了可口的食品传之后代,在历史上留下了“傅说和羹”的佳话。这也说明当时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走向精细化,而盬盐正在其中成了主要角色。
胶鬲贩盐
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在河东盬池一带贩卖鱼盐的人群中,并为来日推翻商纣王黑暗统治积蓄力量。长期艰苦的劳动把他的身体和意志锻炼得十分坚强,终于在一次机遇中,被正在广招贤才的周文王发现。本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密嘱,以建筑师身份带领工程队入商为纣王修建宫殿,其实是留在商朝作策反内应。后来,胶鬲官居少师,并作为上邦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反纣的纣王之兄微子为首,成员除胶鬲外,还有伯夷、叔齐等。时文王已去世,由武王执政。武王兄弟分别给使团成员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只伯夷、叔齐没接受。不久,武王伐纣:“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商朝都城朝歌,然后胶鬲速赶回去通报。武王挥师东进,却不断遇到恶劣天气和险要道路,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武王认为:自己与胶鬲已约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时赶到,胶鬲将有危险,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也不愿失信于胶鬲。于是催兵疾进,按期赶到,以四万五千多人的兵力讨伐纣王,纣王拼凑了70万人迎战于朝歌近郊牧野。由于纣王暴虐无道,人心尽失,加上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周师与纣王70多万人一经接触,纣王土崩瓦解,很多士兵纷纷反戈冲向纣王,纣王大败,逃上鹿台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后,“微子、胶鬲,皆委质为臣”。由于胶鬲在遥远的商朝曾有一段时间与盬盐打过交道,又是灭纣的历史功臣,后人就把他尊为盐业史上的名人。
五羖大夫百里奚
最后说说曾为奴隶历经坎坷后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身终于被举拔封相的百里奚。
其实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得识百里奚,还因运盬盐的商队结下的机缘。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曾周游列国。后还是辗转到了虞国任了个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宝玉和名马的贿赂而答应了晋国大军过境。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隶押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楚国的边境宛(今河南南阳),楚人把他当作奸细,绑了起来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虞国人,亡国出来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去做养牛的奴隶。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过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怀疑不许,就派秦国的商人到楚国买卖奴隶的市集上对楚国人说:“我们秦国的逃奴百里奚现在跑到你们这里了,请以五羖羊皮把他赎回。”楚国人同意了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秦穆公又怕事情泄露,就叫秦国的商人把百里奚夹杂在运盬盐的牛车队中带回到秦国。一路上,百里奚就为运盬盐的商队照料牛。到了秦国,秦穆公视察商队,见到商队的牛虽然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居然都膘肥体壮,就问百里奚:“任重道以险,牛何以肥?”百里奚回答说:“臣饮以时,使之不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道他真是一个有贤才之人,就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后长谈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就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
我们从百里奚的经历中还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的盬盐产量大增,已经作为重要商品大量行销各诸侯国了。
综上所述,笔者这次读《孟子》新的心得是:“如果没有盬盐,那么这一段中华民族的古代史还会是原来那个样子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