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研究
2014-10-31尹海勇
尹海勇
摘 要:本文从职业发展的理论出发,结合当下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要求,分别从主体认识偏见、客体相互作用以及职业背景外溢三个角度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接着提出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垂直型渠道、水平型渠道和网状型渠道。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
一、引言
职业发展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施恩提出的,该理论基于职业发展观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个人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了职业发展就是实现双方的共赢,即个人和组织在彼此受益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个人双方的长期健康的持续发展。
如今,獨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的发展似乎进入到了一个瓶颈。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模型的构建是突破职业发展困境,实现职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建构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模型,进而提出职业发展模式的构建策略,对推动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文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主体性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的构想。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以期为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成立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黄文静(2012)[2]通过对高校女辅导员具有的“母亲”情操、“柔忍”性格、稳定工作心态等独特的工作角色及工作特点入手,分析了她们职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促进她们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的建议。张常永(2011)[3]从我国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结合辅导员自身建设、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等角度来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寻求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武旭召等(2012)[4]通过对12所独立学院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认同总体不高,且差异较大的结论。不同性别、收入、年均所带学生人数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状况、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这可以看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总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从事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5]。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主导原则。“主体”是针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主体性”强调在特定的关系中主体所具有的能动的、实践的属性。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辅导员是职业化发展的主体。这既能说明职业化发展会影响到辅导员的生活和行为,又能说明辅导员在职业化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总之,行为主体和享用利益主体是辅导员而不是独立学院,应该围绕“辅导员”这一主体对象来制定职业化发展对策。
2.特殊性原则
特殊性原则是制定职业化发展的前提性原则。特殊性就是从主体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出发,制定合乎主体对象的职业化发展规划。制定职业化发展规划要考虑本院校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的把握,研究就无法展开。要通过调查、座谈研究等方式把握院校的特殊性。结合院校特征,制定院校自己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规划,绝不能完全套用其他高校经验,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总体性原则
总体性原则是制定职业化发展的方法性原则。在总体框架中考虑辅导员职业发展在其中的作用和定位。要在高校整体性发展的前提下,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总体性原则的延伸就是突出重点原则。总体不是混沌一片,要从总体中分出层次性,再从层次性中发展每一个层次中的重点。
四、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瓶颈分析
本文选取了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专兼职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滨学院的辅导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搜集,得出原始数据,对辅导员诉求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结论。我们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图,如图所示。
1.主体认识偏见
主体认识偏见主要指的是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否定,自我价值的衡量失衡等。首先,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缺乏价值归属感。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职业不能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感。其次,独立学院辅导员存在自我否定的意识判断,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属于工作,也就没有了职业化发展的诉求。
2.客体相互作用
客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与学生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阻碍。独立学院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者,但是行政职位较低。独立学院辅导员是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哪个部门都能指挥独立学院辅导员。
3.职业背景外溢效应
职业背景下的外溢效应主要指的是社会阶层对高校辅导员的认知。部分社会人士认为,高校辅导员不具有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职业路径可走,为此,就形成了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歧视。
在调研过程中,68%的人选择了主体认识偏见的指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主因是主体认识偏见,外因是客体相互作用与职业背景外溢效应。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主因是瓶颈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瓶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体的作用与职业背景的外溢效应虽然会影响到辅导员职业发展,但是其影响效果较低,仅有32%的人选择了该选项。
五、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
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垂直型职业发展、水平型职业发展、网状职业发展。垂直型职业发展源自于垂直组织结构,其是一种最简单、最基础的组织形式。从上而下、金字塔型是其本质特征。垂直型职业发展认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职位、职务的提升,实现自我职业发展。但是这种晋升方式的发展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机会成本大,收效微小。
水平型职业发展认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可以通过扩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该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即增加辅导员工作量,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同时,该过程虽然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却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满足性,即职业价值认同。
網状职业发展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应该“双肩挑”,既从事管理工作,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在查看三种发展方式的排序中,83%的人认为水平型发展模式比垂直型发展模式较好,这其中的原因是独立学院中层领导都已近乎饱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辅导员走水平型发展模式要更有前景。在调研中,88%的人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应该走网状职业发展道路,认为走网状职业发展比水平型发展模式较好,实现管理工作与科研教学的双向结合。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应该以网状职业发展为主,水平型职业发展为辅。
六、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议
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职业化发展研究课题,我们在总结调研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应转变认识,调整自我价值观念,增强职业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完成,不可消极怠慢,不可自我贬值。职业不分贵贱,不一样的职业注定有不一样的生活,为此我们也应该着重从不同方面展开职业认识。从而,提升自我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人生观。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培养体系。顶层设计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要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定位、培养方向、表彰激励做出明确的要求。不断改善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
第三,改变社会职业认识,提高辅导员职业素养。要多宣传,多交流,增强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辅导员自身入手,提高辅导员的专项技能,拓宽辅导员的视野。
第四,拓宽发展渠道,促进职业成长。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职业发展更加倾向于网状职业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应培养“双肩挑”形式的辅导员,确定辅导员评比职称时的条件,降低辅导员评比职称的硬性规定,解决辅导员授课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季景书,沈自友.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模式刍议[J].人口与经济,2011(S1):140—141.
[2]黄文静.新时期高校女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9):113—115.
[3]张常永.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4]武旭召,陈一嘉,韩 杨.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认同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9):48—51.
[5]张 志.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