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二卷)的编写过程、主要内容与编写重点
2014-10-31杨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到来之际,由我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二卷)(以下简称广东党史二卷)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我省党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广东党史二卷是我室根据经省委批准的《社会主义时期广东党史资料征研工作十年规划(1994—2004)》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筹备,2003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1949—1978)》(第二卷)编写组,通过12年的精心组织编写完成的。这项工作自始至终都得到省委和省委历任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广东省许多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广东党史学界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2003年书稿编写工作全面启动后,省委办公厅于2007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二卷)>编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地方党史第二卷的编写工作,把编写地方党史第二卷的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省委历任分管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玉妹常委多次听取我室党史二卷编写工作情况汇报,对编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大力支持;广东省许多老领导、老干部为书稿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两次对书稿进行审阅,解答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广东党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数次对书稿进行审读和修改。可以说,这部党史著作凝聚了众多领导、老同志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向关心、支持广东党史事业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同志、各位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广东党史二卷的编写过程、主要内容与编写重点。
一、编写过程
广东党史二卷的编写出版,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收集整理资料和开展专题研究阶段。1986年7月,我室设立了第二征集研究处,主要承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党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室组织一批征研人员先后前往到中央档案馆、省内有关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报社,征集了大量的有关档案史料,采访了100多位广东省老领导、老同志以及重要历史当事人、知情人,整理了大量的口述史资料。1994年10月,省委批准印发了《社会主义时期广东党史资料征研工作十年规划(1994—2004)》。作为《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广东党史二卷的编写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1986年以来,我们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查阅、收集档案文献资料,采访历史见证人;二是编写专题,积累资料。我室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上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经过努力,我们征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一批广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专题研究文集、党史文献资料选辑,如《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年10月—1978年12月)、《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史料汇编》(与广东省档案馆合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东卷)》(与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合编)、《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与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档案馆合编)、《广东剿匪》、《叶剑英在广东》、《广东六十年代初的经济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若干历史问题的探讨》等。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一批广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人物、重要当事人的纪念文集和回忆录,如《曾生回忆录》、《刘田夫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等。这些为我们编写广东党史二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编写和总撰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共7年时间。这个阶段由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俊凤同志主持和组织书稿的编写工作。经过精心组织、悉心编写、认真修改、认真校对,到2006年初形成了约80万字的初稿。初稿形成后,编写组采取互审的方式,对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数易其稿,形成了70余万字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4月,我室召开了第一次审稿会,我室有关专家学者对初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根据征求到的修改意见,编写组对书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补充,形成了评审稿。2008年,我室召开了一次室内评审会,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会后,编写修改组对修改、补充后的书稿进行审定,于2009年上半年形成了送审稿。
三是送审和出版阶段。从2009年9月到2014年9月,共5年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书稿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期间,书稿送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审阅。参加审读的专家学者有:郑谦研究员、张化研究员、郑应洽教授、黄振位研究员、黄穗生副研究员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修改组于2010年4月至6月集中对书稿进行了六次比较全面的修改。在整个修改过程中,编写修改组对书稿结构作了适当的调整,对一些重要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201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公开出版后,我室认真组织了学习。通过学习,编写修改组充分吸收了中央党史二卷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书稿又作了相应的调整、修改、充实。2012年下半年,广东省老领导、老同志欧初同志、张汉青同志、关相生同志、吴群继同志审读了书稿,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陈弘君、杨汉卿、李淼翔等同志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2012年底,编写修改组对书稿进行了第八次集中统稿,对全书的文字表述、史实引文、数字注释等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核准。
2013年初,经我室主任会议审议后,全书由陈俊凤同志定稿,经省委分管领导李玉妹常委同意后,报中央党史研究室批准出版。 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审阅了全书,认为书稿政治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脉络清楚,地方特色突出,书稿已经比较成熟,批准公开出版。
2013年下半年,书稿交中共党史出版社后,我室现任领导班子又组织编写修改组对书稿进行了二次校样校对,终于在今天正式出版发行。
二、主要内容和编写重点
广东党史二卷以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严格遵循党史学科时期划分的科学规律,按照编、章、目三级标题布局谋篇。全书共分4编29章120个目,约68万字。第一编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记载和反映了广东党组织“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的历史;第二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记载和反映了广东党组织“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第三编“文化大革命”内乱与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年5月—1976年10月),记载和反映了广东党组织“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历史;第四编拨乱反正和走向改革开放(1976年10月—1978年12月),记载和反映了广东党组织“在‘拨乱反正两年中酝酿和尝试改革开放”的历史。
广东党史二卷是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集体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反映广东党组织历史的党史基本著作,代表广东党组织对广东这一段历史的主要看法。这部著作既有学术性,也有政治性,还有地域性;既要讲党性,也要讲科学性,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突出政治性。我们在编写广东党史二卷的过程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其他中央文献为依据,全面反映从广东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间,党团结带领广东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书稿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客观地再现了这29年党在广东的历史真实。书稿对于党领导广东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许多涉及全国性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书稿也严格遵循中央的有关精神,采取宜粗不宜细原则,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过去的得失上。对于没有经过历史沉淀的人物或事件,书稿则坚持论从史出,努力将事件或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述。
二是注重地方性。我们特别注重挖掘能够反映广东地方风味、凸显广东地方个性的重大事件、特有事件予以具体阐述;特别注重挖掘广东党组织在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予以具体阐发。我们在谋编布局中,尽可能地突出广东地方特色,把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内容单独设立目。如打击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加强墟镇工作促进城乡交流、创办天然橡胶基地、鼓励华侨投资办企业、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创办、清远“洲心经验”的推广、粤港澳边境小额贸易活动、对外开放的酝酿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创办,等等。在广东党史二卷中能体现广东地方特色的目将近有20个。当然,对于在当时“左”的大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地方特色”,如“学毛著”先进典型博罗黄山洞大队、屯昌“先进县”等有关事例,我们也作了客观和恰如其分的评述。
三是体现全面性。广东党史二卷记述的时间跨度较大,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采取了详略结合、以点带面、正面和侧面相呼应的写法;同时,我们还注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第一编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我们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党在广东建立和巩固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及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编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肯定这十年的主流是成绩;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注意区分政治运动和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第四编主流是写清楚“拨乱反正”两年中广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把广东酝酿和尝试改革开放的时空背景交代清楚。
四是力求准确性。我们在编写书稿的过程中,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尽可能详细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深入地研究。为了保证史实的正确、准确,我们在资料的取舍上尽量引用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运用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回忆等第一手资料,运用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等。对一些有出入、不一致的资料,我们也努力进行查证、鉴别和核对,力求资料真实可靠,做到史实准确无误。
五是强调规范性。我们特别注重把握材料取舍,尽量使每编、章、目有一个大致的平衡,达到书稿整体结构合理。对全书的注释、标点符号、名称、语句、数字、时间、计量单位等,我们也严格按照党史基本著作的编写规范进行统一,注意前后呼应。在写法上,我们运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尽可能增强书稿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二卷)首发式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