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 情远韵幽
2014-10-31
【精彩段落】
惊蛰(zhé)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qiào),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精读感悟】
作者从惊蛰过后的一场春雨写起,引出这个话题。寥寥几行字,表面叙述了台湾的天气,其实在惊蛰之后,台湾天气是比较暖和的,雨水不似秋雨的寒凉。作者称之为冷雨,当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长期漂流在外的游子无法排遣的一种心理矛盾。实际上铺垫出“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心情。接着,作者在趣谈汉字“雨”的美感之后,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一一写来,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听不到雨声后倍感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的幽远情思埋入心底。
巧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5个叠音词依次出现,调动多种感官——触觉、视觉和听觉,依次写风、大雨、小雨、湿气,点明春寒料峭的季节特点,渲染了凄迷、凄楚的意境,读起来琅(láng)琅上口。 “轻轻重重轻轻”3个词,让人感到仿佛是一阵急雨,快速掠过屋顶,留下或急或慢的脚步声。“凉凉甜甜”“干干爽爽”,亦给人一种意犹未尽、酣畅淋漓的快感。“忐(tǎn)忐忑(tè)忑忐忐忑忑”,如此随意而动、任性而起,却又恰到好处,这些精妙的叠词贯穿全文,一气呵成,别具匠心,让人觉着那般真切而细腻。
排比句式,长短句交错,“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作者将这些词密集排列成句, 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节奏感和气势,更给人产生一种雨下得无处不在的感觉,富有韵律,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
拟人、比喻、通感、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古典和现代的意境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流光在作者眼里是“温柔的”,是一种“安慰”,是在“按摩耳轮”,用拟人手法写听雨对思乡之情的慰藉。把雨滴比作灰美人冰冰的纤手,把瓦片比作白键和黑键,于是雨声就成了神奇的音乐,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如“满地是江湖”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下肥了嘉陵江”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嘉陵江的壮阔;“下湿了布谷的啼叫”用了通感的手法,表现了雨景中布谷声给人带来的忧伤、惆(chóu)怅之感。更加深了作家思乡情怀的表达与抒发,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引用古诗词、化用古典诗文,使文章意境优美而丰富。无论是“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还是“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不仅带给我们文化上的亲切感,同时还能体会到浓浓中国古典清韵。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汉字的形体中洋溢着乡情: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pāng)滂沱(tuó)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妙解字典里“雨”部的字,其实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家对古老的文明、古诗画的意境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感受沉淀、汇集在一起,创造出了幽远、深广的意境。
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浪漫的情怀和浓烈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1928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