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文化专题:放大声音优势

2014-10-31陈雅峰

声屏世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杨丽萍听众宁波

陈雅峰

在广播专题作品中,文化常常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近年来,宁波电台在以文化为题材的专题节目采编中,最大化地体现广播的声音优势,突出节目的可听性和个性化,创作了不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

广播文化节目应契合广播的大众化特点

广播的重要特点在于传播信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阔无限,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条件的支持下,不论是偏僻遥远的山村,与世隔绝的海岛,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广袤大漠,都可能被广播信息所覆盖。此外,以声音为传播媒介的广播,天然具有相对的通俗性,能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所适应。声音的最大特点就是无孔不入,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并给听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广播的这种大众化传播特点,使以有声语言塑造或展示的广播形象(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风貌)更容易被听众接受,从而在听众与作品之间发生互相影响。一方面,广播作品所描绘的既有形象成为听众接受的主体;另一方面,听众会按照自己的内心感知,对广播形象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内涵更加丰满完整。

宁波广电集团交通音乐频率的《如意鸟》系列和经济娱乐频率的《城市周刊》属于典型的文化专栏,这两个专栏播出的系列节目,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语言通俗易懂,声音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地域性题材;在形式上,则采用大众乐于接受的广播访谈、文学、音乐、综艺、戏曲、轻广播剧等表现手法,特别强调用声音展示和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发挥每个声音的个性特点,使声音与作品的内容产生有机联系,放大广播特有的优势,以此展示作品的内涵,记录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文化专题中广播表现手法的元素分析

作为广播专题的一个重要项目,广播文化类节目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其所关注的对象。一般情况下,这类节目大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和表现范围,如讨论一个文化现象,介绍一个文化名人等。广播文化节目探讨的无论是文化内容还是文化事件,最终都无法离开对文化承载者,即具体的人——演员、作家、舞蹈家、画家等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参加者和组织者的描绘和介绍。因此,通过与之相关要素的交流、沟通、互动,就可以扬长避短,完成在深度上的挖掘和展示。

互动。在广播文化类节目中,人物访谈是常见的一种节目类型。面对节目的表现对象,不管是书法家、舞蹈家、画家,还是影视导演、演艺明星、音乐人,亦或是建筑设计师、作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本身,探讨的内容也应该经由作品深入到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并进而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人物的访谈大多是层层递进式,访问者与被访者思想的碰撞逐渐深入,相互之间因此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互相影响,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曾经制作过一档访谈节目,访问对象是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他是一位书法家,擅长书写汉隶。节目在后期制作时,我们用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的的声音,制作了这样的片花作为开场白:

他是一个书法家,写一种叫隶书的字体,那是一种与当下沸腾的生活有些距离的艺术。“古人对文字是很敬畏的。”“书法艺术对我的生命需求来说,是一种自我救助的方法。”他的履历很简单:学生、老师、文化官员。“我如果继续做教师,我一定是合格的甚至有可能是出色的教师。”“我是一个有社会抱负、社会理想的人。”有时候,他很容易动情。“它非常深刻,它直接打动我的灵魂,打动我的心底深处”。有时候,他又那么固执。“孤独,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非常高级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待遇,一种成果。我就怕没有这样的机会,在茫茫的荒原上独自前行。”

从这个开场片花能看出,这是一个质量很高的文化人物访谈,从作品到创作者的内心,从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到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思考,从执迷到超脱,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高度互动、碰撞,并由此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使一档看上去并不具备听觉优势的书法家访谈,呈现出深刻的内涵和人文价值。

展示。展示是发挥广播优势的一种有效方法。面对不同的人物,声音所能传达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歌者会唱歌,乐手会演奏乐器,戏剧、影视人物虽然有作品却只能间接表达,而对书法家及其作品,只能感知。因此,广播文化节目的制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如何更好、更恰当地完成展示的方法有直接关系,这需要并值得花大力气去精心设计。

《看见荣荣》曾获得过浙江省文学节目一等奖。荣荣是一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这个节目介绍的是她和她的作品。广播作品是用来听的,但我们给作品起的题目是《看见荣荣》,原因在于:一方面,荣荣的获奖诗集名为《看见》;另一方面,这个节目运用声音表达上的优势,让听众立体地感受诗人和作品,不但能看见诗人本人,深入到其内心,还能通过诗人的眼睛,看见周遭的一切。

在采访中,与诗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她的诗作展开。诗的背后是烟火气浓重的生活,诗歌的探讨,其实就是对于当下各类人物、社会现象的探讨。我们请诗人挑选自己最喜爱的诗篇,用平实的声音朗读。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们对每一首诗作都进行了声音的处理和深加工:男声朗诵、女声朗诵、配乐朗诵、群体朗诵以及分声部朗诵等,在一些关键段落,再叠加进诗人自己的朗诵。通过对声音分层次的处理,对应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哲理,使得一档介绍诗歌的文学节目,呈现出异常丰富的音响效果。

转化和放大广播所特有的优势

广播强调的是用声音来强化形象,由此就派生出一个问题,即在广播文化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放大和强调声音的特点,强化其在塑造表现对象外在形象和内在核心时的优势,不但应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段,更应成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1.以声音构建作品的脉络。几年前,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着《云南印象》首次来宁波访问演出。杨丽萍有很高的知名度,其独特的舞台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她一直刻意保持与媒体的距离,低调、谨慎。我们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她来直播室做直播节目。

为做好这个节目,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仔细设计要交流和采访的问题,精心准备了一套片花。我们将《云南印象》中的原创音乐,结合窦唯空灵的电子音乐,分别以“舞者杨丽萍”和“女人杨丽萍”为主线,配以诗意的语言,制作成若干个系列片花,将杨丽萍的舞蹈美感和《云南印象》的表现主题以及杨丽萍的童年时光、杨丽萍对家庭和孩子的看法等,用声音进行包装,作为访谈发展的脉络主线。

杨丽萍来到直播室,节目开始时,我们播放了第一个片花。叩动心扉的音乐,直抵人心的诗意描绘,将舞者杨丽萍的舞蹈和内心完全用声音呈现出来。听完片花,杨丽萍很惊讶也非常感动。显然,她感觉到我们的真诚,更感觉到我们对她作品的理解的深刻。于是,她的话匣子打开了,对于我们的问题,一概有问必答。整个访谈异常顺利,我们不仅挖掘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还因为听众电话异常踊跃,开通了热线,由听众直接和杨丽萍进行对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播出效果。直播结束后,杨丽萍还一再叮嘱我们,要把这些片花寄给她,她非常喜欢。

2.以声音强化作品形象。文化专题《宁波吆喝》是一个汇聚了各种吆喝声音的专题节目。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许多宁波人熟知的声音已经难觅踪迹,像叫卖声、号子声几近消失,成为声音的遗产,因此,记录并展示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无疑能唤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三个多月时间,经过多方采集、筛选,我们甄选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声音素材,还特别邀请民间艺人,用宁波本土音乐形式“走书”,唱出老宁波的“卖糕歌”。

在《宁波吆喝》中,声音是主角,那些长长短短的吆喝,被定格为一个时代的声音符号,其背后隐匿的是手工时代鲜活的生活场景。我们搜集这些珍贵的老宁波市井吆喝,通过声音处理,将它们分散在各种场景中,有的被嵌入回忆,有的被安置于街头,有的被设置于当下,有的演化成了山歌或小调,通过不断强化和引申,地方吆喝这种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很自然地凸显出来。

一声声吆喝,描画出街头小贩、民间艺人、海岛渔民和民间文化保护者的群像。在将手工时代的民间生活进行艺术化展示的同时,作品通过清晰、冷静、透彻的思考,表达了现代人对城市文化遗产深刻的理解,记录了宁波鲜活而独特的商业文化历史。经过反复打磨,《宁波吆喝》最终成为同时兼具艺术性与思辨性,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专题节目。

猜你喜欢

杨丽萍听众宁波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一图读懂宁波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杨丽萍的“舞”侠世界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