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2014-10-30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策划“陈桥驿兵变”
显德六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柴宗训即位。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春,传闻契丹勾结北汉即将进攻后周。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法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
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已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胤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策划“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即将面对一个历朝历代开国都将面对的问题:重掌兵权、巩固皇权之事。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而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一听就合计出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时,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赵匡胤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兵怎么办?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
才思敏捷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赵普想了一会儿,回答:“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摘自CCTV10《百家讲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