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吴碧霞演唱艺术风格
2014-10-30杨绍科
杨绍科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针对吴碧霞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技巧,总结出当我们面对一首艺术歌曲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部作品?怎么在会唱、学会的基础上去做到更加完整的表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从歌曲的各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体验,去提炼,去理会,直到把作品了解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唱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关键词:中外声乐作品 科学方法 艺术风格
声乐的艺术魅力是要通过演唱和舞台表演来呈现给观众,不只是听觉艺术,更是舞台艺术。演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作为一位演唱者不仅要有科学时尚的的演唱方法,更得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经历才能演绎好一首声乐作品,将谱面艺术形式转化成舞台视觉艺术。因此,表演者应该不断地通过视听资料、人生阅历、舞台实践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情商,无轮唱任何风格的歌曲都能将歌曲充满艺术感染力,从而实现歌曲的艺术价值。
一、吴碧霞早期的演唱风格及成就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纯粹的民间演唱方法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惯等全方位的原因而形成符合该地区、该民歌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歌唱方式。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方法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演唱各种民歌的音调上,要考虑到结合民歌的风格,注意歌唱方法的科学性。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各种民族器乐、歌舞、戏曲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所以民歌总是与当地的戏曲、歌舞、器乐曲等有密切联系的。
作为青年歌唱家的吴碧霞在中国开了很多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都那么完美,不管是演唱技巧方面还是歌曲表达方面,她都很完美,声音很精致,把中国民族声乐甜、亮、圆、润、水的特色都带进歌曲里,听她演唱就是一种享受。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声音清脆、干净。眼睛炯炯有神,表情绘声绘色,感情丰富。仿佛苗家的早晨展现在眼前一样,非常清晰,像刚下过雨一样,什么都很清晰。红楼梦演唱会由《紫菱洲歌》、《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秋窗风雨夕》、《葬花吟》这几首歌完成,这几首歌把红楼梦里的情节又呈现在眼前,通过举办多次音乐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她,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极佳的艺术感染力,干净、甜美、天籁的音色和时尚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不是用几个滑音、拐几个弯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通过歌唱的生理条件、演唱方法技巧、审美水平、情感深度等等方面来看的。
(一)对吴碧霞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梅花引》的艺术效果分析
当代抒情歌曲《梅花引》是近年来推出的一首雅俗共赏的歌曲佳作,拟从审美的立意和表达的角度,分析其歌曲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演唱方法上《梅花引》的艺术特色。这首歌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蔡日锡配伴奏,以古典传统词牌为名,以“梅花”为象征,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也应该算是一首艺术歌曲,古色古香又行云流水气势如雄,带给人无限情思。《梅花引》是古代的词牌名,“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
歌词中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娇艳,赋予了梅花少女的情怀,让人们领略到青春的宝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了梅花渴望知己,甘心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奉献的可贵精神。吴碧霞用较细的声线,保持高位置的声音、集中、圆润、纯净音色的民族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唱这首歌。咬字吐字非常清晰。从“一枝梅花”到第二遍的“独自开”唱的很轻巧,非常的流动,把歌曲中断与连的对比及气息控制的非常到位。
(二)对吴碧霞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我亲爱的爸爸》的艺术效果分析
《我亲爱的爸爸》是一首选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贾莫科的独幕剧《贾尼·斯基基》中女主角劳莱塔咏叹调,这首咏叹调旋律线条优美动听大量运用了八度音程抒情性比较强。是歌剧咏叹调中的经典之作,经常被作为抒情女高音学习的必选曲目或音乐会上的经典唱段,也是咏叹调教学中的经典曲目。《我亲爱的爸爸》是劳莱塔恳求她的父亲贾尼·斯基基允许她嫁给心上人一首咏叹调。这首作品选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贾莫科的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
全曲旋律委婉抒情,降A大调,多为大线条旋律,完整连贯,是极为典型的普契尼风格,尤其是其中的三次八度大跳给人以特别优美的舒展之感,产生其迷人的效果,是此类短小咏叹调中较为少见的写法,主题非常明确,深刻细致的描写了少女恳求和盼望父亲答应他们的婚事的迫切心理和真实情感。吴碧霞在演唱这首作品是,把握人物的情绪基调,声音非常柔和婉转,真挚恳求的语气,几个大跳音程,前一个音为后一个音做好充分的准备,声音非常平滑,如同抛物线具有流线性,高音点通透圆润集中,气息稳健,有节制有控制,吐字非常清晰自然,准确的表达词意。
二、吴碧霞目前的演唱风格及成就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已经和世界接轨,在训练技巧和演唱方法上,渗透了美声唱法的多种元素,取长补短。我们从乐谱上虽然也能够分辨出一些作品的时代差异,但是更确切的应该是当作品被演唱的过程中,通过演唱家的表现,才能直接感受某种心领神会的感应,而这种领会和感应是建立在双方都理解的基础上的,是有共识的、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就涉及到对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研究。
吴碧霞作为国家访问学者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和马里兰大音乐学院学习,吴碧霞回国之后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这场音乐会90%是新作品,而且曲目拓宽了许多,国内听众很少能欣赏到这些新作品。只有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积累发现并确立的最有利于自己歌唱的习惯,才能具有良好的演唱风格,并不是标新立异就能够出来的成果。
(一)吴碧霞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分析
吴碧霞在演唱每首作品时,先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做到了全面了解作品。她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其实,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声乐教育家沈湘说:“歌唱技巧是获得歌唱艺术表现力的必要手段。歌唱者必须重视技术的磨练,以求艺术的完美。”有了扎实的歌唱技能,气息才能在歌唱中做到更加流畅,才能在舞台上获得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字正腔圆”是民族声乐追求的咬字规律,也是听众对歌唱艺术的审美要求,只有长期刻苦训练以及对艺术不懈的追求才能做到这一点。有句古语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天赋,有才能,但没有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是唱不出什么名堂的。这就要求歌唱者学习科学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的歌唱技术和歌唱训练过程,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歌唱乐器”使之更适合歌唱艺术的表现需要,发挥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歌唱者从歌曲整体出发,通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寄情于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给歌者注入生命的活力,把歌曲的内涵表露出来,使歌唱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得以交流,并从中受到艺术感染,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吴碧霞作为国家访问学者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和马里兰大音乐学院学习,回国之后的吴碧霞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独唱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几乎是全新之作,而且曲目拓宽了许多;在上半场音乐会中,吴碧霞以演唱《长相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湖南歌曲《苗岭的早晨》、《枫桥夜泊》、湖南民歌《花荷色》、湖南民歌《洗菜心》这些中国作品作为整个演唱会的开场曲。
(二)吴碧霞对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分析
美声唱法句法连贯、声音统一、宽厚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特点,我国的各艺术院校的音乐声歌系,从过去的美声演唱流行广阔的局面,纷纷转变成民族唱法专业,主要培养民族声乐的演唱和专职教学人才。
吴碧霞在演唱《纸醉金迷》、《木偶之歌》的时候给我感触最深,声情并茂,虽然是英文歌,但是她演绎的那么细腻,句法连贯、声音统一、宽厚灵活、刚柔兼备。不用听懂她唱的什么,但是从她的肢体语言还有眼神表情上能听懂意思来。一个职业演员只能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是不够的,要善于掌握各种风格声乐作品的语言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一种陌生的文化做到游刃有余,并熟练演唱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吴碧霞成功地创造了另一种风格,不局限在在某一种风格之中。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歌唱方法也就是让我们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以横向为主,再加上一个竖的状态,就达到一个整体的圆的状态,也就是让我们的腔体是完全打开的状态。表现时代、作者作品需要恰当的风格掌握之外,各个演唱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帕瓦罗蒂的朴素大方流畅,多明戈的戏曲性,浑厚,佛蕾妮的细腻精妙,巴特尔的轻巧灵活等等。
三、结语
我们学习歌唱方法,当学得太多的时候会有一种束缚感。其实国内国外在歌唱方面都有三个共同点:第一点是深呼吸;第二点是字正腔圆;第三点是以情带声。那不同之处也有三点:一是文化观念不同;二是心理因素不同;三是生理器官不同。由于每个国家人们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会有演唱风格上的差异。那么从宣扬艺术个性来讲,每个人对声音都有选择。我们今天都在唱一些意大利歌,意大利语的这种学派唱法已经做为一个至高点,作为一个典范,它已经是最大化的利用人体的歌唱技能的调动让声音充分发挥出来。这一点我们是不可能超越的。那么如何用这个方式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也就是你选择了审美,而你的审美来选择你声音的地位。所以说,演唱过程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唱者能在二度创作时能发挥出自身价值和使命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金开基.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王安国.音乐艺术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杨立岗.声乐教育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6]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7]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8]叶林.民歌唱艺术的新成就[N].人民日报,1963(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