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欣德米特《七重奏》第二乐章中的动机贯穿分析
2014-10-30刘佳彬
刘佳彬
摘要:《七重奏》是保罗·欣德米特在1948年创作的一首管乐重奏作品。其中第二乐章为间奏曲,简短却极富有逻辑性与结构美,更是将动机贯穿做到极致。本文通过分析此曲动机特性与动机在音乐材料与调性布局中的贯穿,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结构美感。
关键词:保罗·欣德米特 动机贯穿 调性中心
保罗·欣德米特(PaulHindemith,1895–1963年)的这一首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而作的七重奏创作于1948年,该作品的第二乐章为间奏曲,虽然较为简短却十分富有逻辑性。其中动机贯穿无论在音乐材料上还是在整体结构上都做得非常完美,调性布局严谨。本文将分析此乐章的动机特性并着重分析动机在音乐材料与音乐结构中的贯穿。
一、动机特性
音型特点为半音级进加跳进,节奏特点为三十二分音符与复附点八分音符的组合。图中圈圈出的分别为横向的动机与纵向的整体动机群。这一动机的扬扬格加上低音声部短暂的八分音符特色,使音响效果显得庄重而明媚。
显然作曲家写作这一动机也是通过深思熟虑的,动机中出现的音为#E、#F、#C,这三个音的排列安排,并没有没有违反他在《作曲技法》中所说的一系列规则。虽然这些规则让旋律写作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让曲子具有特殊的“旋律性”。
二、动机贯穿
全曲的音响材料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原始动机。它通过不断的衍变发展构成了全曲的音响大厦。
(一)动机在音乐材料中的贯穿
全曲可分为三句,每一句的音乐材料都有这个动机的影子。
第一乐句第一乐节作曲家通过圆号的半音下行使动机外围“动”起来,第二乐节通过把级进加跳进的横向特色不断倒影逆行变化发展,节奏也由原先的不规整节奏变为三连音加四分音符的相对规整的进行,纵向的动机贯穿则是在跳进的后一音中加入低音单簧管使音色加厚;第二乐句重新由单旋律合并动机变为纵向的分解动机,纵向的节奏与色彩与原始动机一模一样,但横向则由原始的扬扬格变为了抑扬格与抑抑格,后半部分则是着重强调底动机中十六分音符的后半拍起这一特色;第三乐句的第一乐节则是抽出了原始动机中的级进部分放在了高中音声部,而把跳进部分单独放在了低音声部。第三乐句的第二乐节,主旋律线条为长笛演奏,开始时一样是把原始动机做了横向融合但是节奏却变为了三连音的节奏,让原本扬扬格的特色得以保留,同时在单簧管部分加入了半音进行。后半部分则是不断加强重复三十二分音符与附点的组合,多次强调后,在弱力度上与乐曲引入部分呼应,以倒影的方式,重新回归原始动机,稍作变动重复一次后,全曲结束。
(二)动机在调性布局中的贯穿
这里根据欣德米特的分析方法分为纵向的调性分析,与横向的的旋律调性分析。
1.纵向分析
所举出的谱例是第二乐句的第二乐节与两小节的连接。
在提取出集中起来的和弦时,旋律定式是要剔除在外的。根据集中起来的和弦看,从乐谱开始到变节奏前一小节旋律的和声起伏是先由III2和弦慢慢加强紧张度到最紧张的IV2而后通过IIa过渡到这一部分相对而言价值最高的I2和弦。总体的和声起伏是由中间高,两边低。中间有一个III2稍有扰乱,但是并不影响整体走向。四三拍的那一小节实际上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一小节。纵向来看和弦都是由大二度音叠加起来的。整个小节都是III2和弦,度高紧张,等待解决。
两部骨架穿插进行活动,复调色彩浓厚。高声部进行先是跳度十分活跃,到变节奏之前转而走向下行,同时配合和声起伏的紧张度降低。而低声部的特点则是在变节奏之前持续长音,使紧张度降低。两部骨架的安排使乐句结束感更加强烈。
抽出集中起来的和弦中价值最高的音程的根音便构成了音级进行。根据音级进行我们不难推断出这一部分的调性中心音为D。原因是整体音级进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D,结束部分的根音(过渡部分排除在外)也是D,D音的调性中心地位也通过了下行导音降E、上行导音降D与下属音G进行了巩固。
总的看来,乐曲和声起伏与两部骨架之间的配合非常紧密,而音级进行的安排也非常合理,即使是非常短小的片段,作曲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种亲属音对调性中心音进行了巩固,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出现亲属关系最强的上属音。
2.横向分析
所举出的谱例是乐谱第一乐句的第二乐节。剔除掉旋律定式之后,找出旋律中的和声细胞与和声场。此乐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找出的和声细胞为GC,FC,CG,其中GC占比重较大,所以这一部分根音为C,第二部分很明显有两个和声场——C,A,E与F,A,C根音分别为A与F,第三部分D和F,根音为D,而后的C与F构成的和声细胞,根音为F。根据所得出的根音构成的音级进行,我们可以找出这一部分的调性中心——F。原因是结束部分是F音,有上属音C支撑且出现次数最多。
3.整体调性布局
通过以上的方式分析整个第二乐章的调性中心得到整体调性布局图如下:
II.Intermenzzo
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三个乐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每个乐句都由两个乐节组成。乐曲起始音为#E,而后整体调性通过上属音降B的支持进入到降E,在前文对第二乐节的分析中得出调性转向了F。第二乐句中的第一乐节横向旋律整体呈半音走向,调性中心音是由#F走向 G。这一乐句的第二乐节我们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调性中心为C。第三乐句调性中心一直保持C,到结束前到达#C,
在结束时通过上行导音与上属音这两个亲属关系最强的音停在了E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乐曲的调性布局,同样也是级进与跳进相结合。
一个作曲者,如果他的乐思本身就提供了形成音乐结构的力量,那音乐在他的手中就活了([3]P29)。作品中一开始所作的动机旋律动力强,这一动机不仅贯穿到了全曲的音乐材料中,更是将动机中的级进与跳进结合这一特色融合到了乐曲的调性布局中,旋律美感与结构美感并存。
参考文献:
[1][德]保罗·欣德米特.作曲技法(第1.2.3卷)[M].姜丹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第二版)[M].张洪模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